1937年9月,一面写着"死"字的旗帜在四川北川递出。农民王者成将这面旗交给即将出征的儿子王建堂,旗上"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的字句,道尽了一个父亲的家国抉择。这面旗,成为那个时代中国人用生命诠释"中华民族"的缩影。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将领板垣征四郎曾狂妄宣称中国"不过是地理名词"。1937年七七事变,日军更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然而他们低估了一个名字的力量——这个由梁启超1902年首次提出、在抗战烽火中真正深入人心的名字,让四万万中国人找到了共同的身份认同。朱自清在日记中写道:"'中华民族'四字,今日始觉其千钧之重。"
从"死"字旗到台儿庄血战,从滇缅公路到敌后游击,这个共同的名字唤醒了沉睡的文明古国。它让松散的"天下"凝聚为坚固的"共同体",使"一盘散沙"的民众淬炼成"铜墙铁壁"。1945年抗战胜利时,美国《时代》周刊惊叹:"一个用血肉重塑的民族站起来了。"
8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中华民族"早已不仅是抗战的旗帜,更成为复兴路上的精神坐标。在《唤名中华》纪录片中,98岁的抗战老兵周智夫抚摸着胸前的勋章说:"当年我们为这个名字而战,现在年轻人要为这个名字而强。"这面穿越时空的精神旗帜,正在新时代书写着新的传奇。当我们在博物馆凝视那面泛黄的"死"字旗,是否也在思考:这个承载着血泪与荣光的名字,今天该如何由我们续写?
更新时间:2025-09-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