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霞为啥不救74师?有心无力只是其一,张灵甫坏他好事才是关键

引言


1947年5月的孟良崮,山风带着血腥味扑面而来。张灵甫站在山头,望着远处的三角山和杨家寨,电报催了一封又一封,李天霞却像失联了一样。

距离只有不到10公里,却像隔着整个银河。
而这个“看不见”的10公里,埋葬的不是一支部队,而是整个国民党军队最后的体面。

三公里的冷漠

1947年5月13日清晨,山东蒙阴县孟良崮附近大雾弥漫。

整编第74师从坦埠向孟良崮方向推进,不知道已经一步步踏入了粟裕精心布下的圈套。此时,张灵甫手下三万部队分布在黄鹿寨、三角山、庙子口、杨家寨等要点,自信满满要“冲破华东野战军主力”。
而粟裕这边早在5月初就判断出张灵甫意图,迅速调动兵力,集结6个纵队,总兵力超过5.2万人,在山地设下三重封锁圈,计划在74师突入纵深后,关门打狗。

当天傍晚,74师被锁死在孟良崮山区。张灵甫发出第一封电报给位于东翼的整编83师李天霞:请求协同作战,从东南方向打开口子。
这个时候,两军间直线距离不到10公里,李天霞手握1.8万兵力,位于垛庄以东,前出路线是三岔口——桃花峪——杨家寨,这是一条早在战前就被划定的“救援预案路线”。
可李天霞一动不动。14日清晨,张灵甫再次发电:“我军三面受压,需东援解围!”无回应。


15日,粟裕亲自登上三角山西侧指挥台,命令第六纵队从正面突击,第一纵队从东侧渗透封锁。整个孟良崮如同巨钳收紧,张灵甫的防区已经出现断裂。
再一封急电:“我部仅剩北坡狭口,急盼83师协力冲击敌后!”李天霞回复:“部队遭遇小股共军骚扰,暂缓行动。”
可实际上,三角山前线显示83师辖区内无主力接战,仅有侦查小分队活动。而此时,共军主力已在三角山与庙子口展开合围作战,整个74师陷入弹尽粮绝状态。


16日下午3点,张灵甫腹部中弹,失血过多。临终前一句话:“老李要是不来,我就完了。”
他完了。而李天霞,整整三天没发起一场进攻。

背后的旧怨

张灵甫和李天霞这笔账,不是在孟良崮才开始算的。
得从1946年年中讲起。那时蒋介石推行“整编制”,原74军要转成整编74师,军长空缺成为抢手职位。张灵甫因“上高会战”表现突出,被胡宗南推荐,得到了蒋介石的亲笔钦点。而李天霞,本来就在候选名单上。
李天霞是“土木系”,从小跟着陈诚混,讲义气重圈子,按理说也是红人。可最后被“黄埔系”截胡,那口气,咽不下。


从那以后,李天霞表面不动声色,内心记了张灵甫一笔。再加上他早年在西安和张共事过一次,两人性格根本不合——一个急性子、一个城府深;一个爱立威、一个怕被压。两人在战区开会时多次“桌下互踩”,到后来干脆互不来往。
到了1947年春,鲁南会战展开,李天霞和张灵甫再度被分进同一战线——一个打中路一个掩两翼。战术上讲这是最佳组合,战术下就是尴尬组合。
5月初,粟裕主动撤离费县,留下“假阵地”引诱74师深入。李天霞看得清楚:这太像诱饵了。他甚至在垛庄开会时说过一句话:“74师这是走得太猛,吃不了要兜着走。”


可就在这时候,张灵甫已连下三城,一路打到孟良崮。战果写进电报,也写进“胡宗南日报”里。
而李天霞这边?守着垛庄原地打转,兵没少带,战果为零。
等张灵甫求援时,李天霞真的做了个艰难决定:按兵不动。
因为他知道,如果他动了,哪怕救得下来,这功劳也是张灵甫的。如果不动,张灵甫死了,谁会顶上?有可能就是他李天霞!
就这样,敌人还没出狠招,自己人就先算计成这样了。

信任的溃败

孟良崮这仗,表面是粟裕的完胜,其实是国民党军人之间互不信任的自我瓦解。
张灵甫死了,74师没了,可真正被打残的是国军高层的“战略体系”。这场仗之后,不少国军将领私下议论:“前线喊救没人动,以后还打什么仗?”


5月下旬,蒋介石在南京召集紧急军事会议,发火砸桌:“这种窝里斗,不亡国才怪!”当场下令彻查83师“救援不力”责任。
李天霞被送去军事法庭审查,结果呢?几个月后“因无确凿证据”无罪释放,还升了一级。
国军高层派系林立,“黄埔系”、“土木系”、“西北派”、“川系”、“滇系”各自为战。遇上战事要拼命时,大家先看站队,再考虑救人。


解放军这边呢?粟裕、陈毅、许世友、唐亮,每一次作战命令从下达到执行不过几小时,全军上下步调一致,哪怕打得再难,也从未出现“兄弟不救兄弟”的局面。
孟良崮胜的不只是山头,而是制度;败的不只是张灵甫,而是整个国民党“信任体系”。
再后来,华东战局全面崩溃,济南、淮海战役连环爆发。每一场战役,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部队协同失效,指挥混乱,人心散了。
而这一切的源头,就是1947年5月的孟良崮,一个本该可以救的三公里,硬生生被“人心”拉成了三千里。

张灵甫死的时候,旁边没有副官,没有传令兵,只有几个负伤士兵帮他挡子弹。74师不是败给了解放军的子弹,是败给了李天霞的不动,是败给了国军高层那种“谁死谁活我不管”的漠然心态。
一个连队伍里都装着算计的军队,别说打仗,连打牌都打不好。
而共产党军队赢得孟良崮,不只是地利,也不是“兵多”,是因为他们内部有一条铁律:你死我也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战斗胜负易判,人心得失难逆。74师死了,死得壮烈;李天霞活了,却再没赢过一场像样的仗。
这,就是战争的真相。

参考资料:

折戟孟良崮.北京日报.2022-07-12

执行力不同与孟良崮战役的结局.军事史林.2019-09-26

国民党七十四师覆灭的真正原因.党史博采(纪实).2008-07-25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6

标签:子口   组合   有心无力   纵队   人心   作战   国军   电报   蒋介石   国民党   部队   好事   关键   历史   李天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