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利好不断!固态电池要启动?节前机会?空仓满仓看(附股)

最近,中金国际发布了一份关于新能源技术路径的展望报告,其中一项数据引发广泛关注:预计到2030年,乐观情景下,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到808吉瓦时(GWh)

这个数字本身并不惊人。真正值得思考的是它的隐含前提

要知道,2024年全球锂电池总出货量约1500 GWh。这意味着,不到六年之后,固态电池将吃下接近一半的增量市场

即便电动车整体增速放缓,这也意味着一个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的新赛道正在成型。

但问题是:

今天的全固态电池,连量产线都还没几条。

多数企业还在半固态阶段打样,技术路线尚未收敛,成本高企,工艺不稳定。在这种背景下,如此乐观的预测,是基于什么逻辑?

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来关注的方面,今天笔者将尝试回归技术本质、产业规律和商业现实,从三个维度进行拆解:技术能不能走通?产业能不能落地?哪些方向会受益?

一、技术方面,固态电池目前走到哪一步

很多人把固态电池理解为“续航更长的锂电池”,这是误解。

真正的区别,不在“多跑几百公里”,而在底层结构的重构

这一变化,带来两个主要的影响:

一是安全性的质变

没有可燃物,热失控链式反应无法启动。即使穿刺、挤压、高温炙烤,也不会起火。这是“本质安全”。

二是能量密度的跃迁通道被打开

因为固态电解质能抑制锂枝晶,所以可以使用金属锂负极,其理论容量是石墨负极的十倍。

一旦技术可行,电池能量密度从现在的250–300 Wh/kg,跃升至500 Wh/kg以上。

所以目前的关键在于:这个技术路径,能不能从实验室走向工厂?

笔者认为,不能一步到位,但可以“绕着走”。

就像智能手机不是一夜取代功能机,而是通过iPhone一代代迭代完成的,固态电池也不会等“全固态完美方案”出现才商业化。

现实路径是:先做半固态,再逼近全固态

目前国内企业的策略非常清晰,接受少量液体存在,换取制造可行性。

目前已经有多家公司已实现半固态电池量产装车,能量密度达360–400 Wh/kg,续航突破1000公里。

这种“渐进式创新”,是务实。

因此,中金预测的808 GWh出货量,并非全部来自“纯全固态”,其中相当一部分将由半固态电池贡献。

而这一部分,已经进入商业化阶段。

换言之,技术瓶颈确实存在,但路径清晰:通过半固态过渡,逐步逼近全固态终极形态

二、产业能不能落地?

回到最初的问题:808吉瓦时的出货预测,到底靠不靠谱?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这个数字背后,究竟对应着哪些真实需求?

首先,是高端电动车市场。

随着消费者对续航和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30万元以上车型正成为半固态电池的首选应用场景

假设2030年全球电动车销量达4000万辆,其中15%采用半固态或准固态电池,单车带电量80千瓦时,仅此一项就可贡献近500吉瓦时的需求。

其次,是新兴科技领域。

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 对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的要求极为苛刻,500 Wh/kg几乎是刚需。目前多家飞行汽车企业已明确表示将采用固态电池方案。

人形机器人 同样依赖高能量密度、轻量化、不起火的电源系统,电池需嵌入四肢,传统液态电池难以满足。

此外,高端消费电子、医疗设备、特种装备等领域,也都存在对小型化、高安全电池的迫切需求。

这些市场虽然单体量不大,但增长迅猛,且愿意为性能支付溢价,将成为固态电池早期商业化的重要支点。

至于落地方面,我们拥有全球最完整的电池产业链。从锂矿提纯、正负极材料、电解质合成到封装测试,上下游协同效率极高。

这种“集群效应”,让研发试错成本大幅降低,量产转化速度远超海外。

因此,这场产业落地的本质,不是“谁先发明”,而是“谁先造出来、谁先卖出去”。

从这个角度看,国内依托完整产业链优势,有望在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中占据重要位置。

三、哪些方向会受益

当一项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价值并不会平均分配。

真正受益的,往往是那些在关键节点、具备不可替代性、且能随规模扩张而持续降本的环节。(技术路线仍存不确定性,最终落地仍需观察)

从当前技术路径看,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向可能获得结构性成长机会:

(1)固态电解质材料

这是整个技术体系的“心脏”。

无论是氧化物、硫化物还是聚合物路线,谁能率先实现高一致性、低成本、可量产的电解质薄膜制备,谁就掌握了话语权。

这类公司不会太多,但一旦突破,护城河极深。

(2)锂金属负极与复合集流体制造商

金属锂负极是提升能量密度的关键。但其加工难度高、循环稳定性差,需要配套专用集流体和保护层技术。

复合铜箔(如PET铜箔)、纳米涂层、真空沉积设备等环节,将成为支撑锂金属负极应用的基础。

这些材料虽小,却是“不起眼的关键部件”,将在下一代电池供应链中占据重要位置。

(3)设备厂家

固态电池的生产工艺与液态电池完全不同。

传统注液、浸润工艺失效,取而代之的是干法电极、热压成型、原位聚合、卷对卷连续生产等新工艺。

这意味着,现有的电池设备厂商必须升级,而掌握新工艺know-how的设备公司,将迎来替换潮。

这类企业往往市值不大,但弹性一般都是比较高。

写在最后

当下,固态电池,虽然现在还面临着成本、工艺等挑战,但在行业、市场和技术的“三体驱动”下,它的商业化进程正在加速。

从半固态到全固态,从高端汽车到飞行器、机器人,再到我们每个人的手机和汽车,这条路或许已经越来越清晰。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大家认为,固态电池离我们还有多远?欢迎有不同的观点,我们一起沟通交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支持,您一次点赞、一次转发、随手分享,都是小猎豹坚持的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9

标签:财经   固态   节前   利好   电池   机会   技术   负极   密度   电解质   量产   路径   能量   出货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