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良渚古城、二里头、三星堆、特奥蒂瓦坎古城聚在一起,会聊啥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马黎 王晶

当良渚古城、石家河古城、二里头城、三星堆城、南佐都邑城址、特奥蒂瓦坎古城的人们,穿越时空聚在一起,会聊点什么?

10月19日,良渚论坛的分论坛“实践创新:城址考古、大遗址保护与城乡协同发展”在良渚国际研学中心举行。

上午的“聊天”主题,就是城址考古。

“城址考古是探索人类社会文明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北京大学教授、良渚博物院院长徐天进说,昨天,世界不同地域城址考古的新发现都做了介绍,而今天会场的所在地,良渚古城遗址,正是中国史前城址考古的范例。

“城址考古丰富了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更为我们正确处理和理解人地关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参照,包括经验和教训。”

【1】6000年的“最早”

正在进行大规模考古工作的城址项目,今天都做了分享和最新剧透。比如,上个月刚刚发布的城址考古重要发现斗山遗址。

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周润垦,跟大家分享了江苏省无锡市斗山遗址揭示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城址,年代距今约6000年,这是首次在长江下游揭示出马家浜文化时期城址。

斗山遗址北距长江约30公里,南距太湖约25公里,面积约25万平方米,主要包含马家浜文化与崧泽文化遗存,是一处史前聚落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南京大学、上海博物馆、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开展考古发掘。截至目前,考古发掘面积约16000平方米。

斗山遗址航拍图(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6000年前的史前城址长什么样?

遗址西北部发掘出内外两道墙和三道壕沟,北部、东部和南部探沟中亦可见墙与壕沟。城址总体平面呈圆角方形,其中内墙及其外侧壕沟可以完整闭合。遗址西北部有一条东西向的现代河道穿过遗址,在河道南壁剖面,清晰可见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内墙、外墙与壕沟,其中保存完好的内墙部分高有1米多。斗山城址充分依托塔山,从塔山东西两侧修筑出北墙,墙体大部分是用较为纯净的黄土修筑,部分墙体用大石块铺垫加固。壕沟中出土的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器型主要为釜、鼎、豆等,属于典型的马家浜文化特征。

“我们分析,斗山城址可能有内外两重城。城址的年代比较明确,壕沟内出土的陶片均为马家浜文化时期。”周润垦说,早期壕沟中出土的木炭、植物种子等经碳十四测年,绝对年代距今约6000年。

这也是目前长江下游最早的史前城址,是中国最早的史前城址之一,对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

【2】5000年的“最新”

说到斗山遗址的重磅发现,很多人都会@良渚古城,因为它比良渚早1000年。

“良渚这么高级,技术理念都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应该有很长的积累,很多因素都可以往前追溯,斗山就是其中典型一处。”良渚古城水利系统的重要发现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这样说。

今天,王宁远也和大家分享了良渚反山王陵的最新发现。

王宁远介绍良渚反山王陵最新发现

1986年,良渚文化50周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反山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发现了贵族墓葬,尤其是发现王陵级别墓葬,也正是反山12号墓出土的良渚代言人“玉琮王”和“玉钺王”。

由此,考古工作者意识到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并提出了“良渚遗址群”的概念。

1986年,反山发掘了土墩西边的三分之一,之后瑶山、莫角山、塘山,良渚考古的重磅发现越来越多。

2020年后,考古所开启“考古中国”研究,按照“先外后内、先框架后细节”的原则开展良渚遗址的研究。对于反山与水利系统关系、反山空间结构等方面,均有重大突破,同时也发现多条大遮山向南延伸的长垄,形成极为复杂的水管理系统。

最重要的是,数字高程模型显示出一条长垄,这条长垄是良渚遗址群聚落规划中最重要的分水岭,西侧为库区,东侧为古城和300多处聚落。而反山就在最东侧长垄南部。

王宁远介绍良渚反山遗址最新发现

这说明什么?

反山作为良渚古城最重要的贵族王陵区,建立在水利系统的结构之上,从空间关系角度印证了年代学的结论,证实水利系统与古城是统一设计和建造的整体性工程。

考古队根据“空-天-地-数”一体化的良渚考古范式,对涉及反山地区的各类历史影像进行处理解译,2024年4月,意外发现反山土墩外围存在一个长方形院墙的结构,同时发现类似的4-5个院落呈串珠状分布于长垄南部。

分析还显示,反山院落存在河道、墓地、建筑、通道、水池等结构。

图中红线即为反山王陵外部院墙结构

反山的最新发现有什么重要意义?

王宁远说,考古队通过水利系统的快速调查法,发现反山坐落于与水利系统相连的一条南北向土垄上,说明古城功能区与水利设施的结构联系,进一步证实了水利系统与良渚古城是统一规划与设计的超级工程;反山院墙以及东部建筑遗迹的发现,突破反山作为单纯土墩墓地的传统认识,可能代表我国古代陵寝制度的发端;反山附近成组院落的发现,为良渚古城贵族社会组织和人群关系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良渚古城是一个不同来源的人群聚合而成的地缘组织,面临着全新的聚落结构和社会制度的重建。那么,这对于良渚早期国家的认识有什么启发?

王宁远告诉潮新闻记者,史前考古,没有文字记载,最难的就是社会组织关系、制度,史前考古很难得出一个结论。良渚社会是一个早期国家,但具体里面的统治阶层的管理制度是怎么样的,是很模糊的。“所以,不仅仅是说反山发现了一个墓园,实际上说它可能为我们未来考古最难的这些地方的探索,提供了一种思路和可能性。”

【3】二里头的礼制,三星堆的祭祀坑

二里头和三星堆也加入了“聊天”。

二里头,一直是城址考古的著名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市,主要遗存属青铜时代早期的二里头文化(约距今3800-3500年),现存面积约300万平方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员赵海涛,讲述了二里头王国的礼制成就,可以用N个“最”来概括。二里头遗址自1959年开始,历经60余年不间断考古发掘,发现有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城市道路系统、宫室建筑群和宫城、最早的青铜礼器群以青铜冶铸作坊和绿松石器制造作坊为代表的最早的官营作坊区等诸多重要遗存,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

从都城选址、多网格式的都城布局、宫城宫室建筑、祭祀遗存、墓葬,到青铜、玉质、绿松石等礼乐器,甚至聚落分布格局,共同构成了二里头文化礼乐制度的重要内容,成为王权国家的重要标识物,表明二里头文化形成了多样化、规范化、秩序化的王朝礼制体系。赵海涛说,二里头文化开启了夏商周青铜礼乐、王朝文明的序幕,为高度发达、繁荣的商周文明奠定了基础,并与商周文明一道,构成早期华夏文明发展的主流,确立了华夏文明的基本特质。

赵海涛介绍二里头遗址

“非常感谢主办方提供这么一个重要的机会,让我们在长江下游早期文明的代表良渚遗址,向大家介绍长江上游早期文明的代表三星堆遗址的工作和研究进展。”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研究员冉宏林的开场白,让城址兄弟姐妹感到很亲切。

三星堆遗址是中国西南地区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文明遗址。12平方公里遗址范围、360万平方米古城、1000余平方米单体建筑、50000余件珍贵文物彰显了它作为古蜀文明中心的地位。冉宏林说,尽管三星堆从未纳入先秦时期中原王朝版图,但持续存在的文化联系、技术交流,以及本就一体的自身认同、礼仪制度、宇宙观,表明三星堆及古蜀文明无疑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在上个月,三星堆的最新研究成果刚刚发布,冉宏林叶也在论坛带来了更为详尽的干货。

三星堆遗址祭祀坑的年代一直是学术界一个重要的关注对象。经碳十四年代测定显示,三号、四号、六号、八号祭祀坑的埋藏年代有95.4%的概率处于公元前1201年至公元前1012年,相当于商代晚期。此外,一、二、三、四、七、八号坑中发现可拼对的同一器物残片,表明埋藏年代相同。该成果为厘清祭祀坑年代和构建遗址精细年代框架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星堆出土的玉器、青铜器等文物,因为呈现出与中原文明与长江中下游文明的相似特点,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见证。但是,三星堆青铜器同样也有自己创新的铸造技术。研究显示,三星堆青铜器在商代晚期形成以分铸为核心,兼用浑铸、锻造的创新铸造技术体系。独特的“芯骨—条形芯撑”技术,有效解决了细长、弯曲器物的成型难题。在既有技术框架中,三星堆展现出独特的技术创新与本土化表达。“这一成果不仅深化了对中国古代青铜铸造体系的整体认知,也为揭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及世界青铜技术与文化交流的机制提供了新证据。”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韩建业,曾担任“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甘肃庆阳南佐都邑遗址考古队2021和2022年度领队。他介绍,南佐遗址是目前所见最早出现雏形中轴线的都邑性聚落,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是五千年前黄土高原地区“陇山古国”的中心,在尚未进入一统天下“王国”时代的背景下,南佐本身就是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都邑性聚落之一。

论坛现场

(4)女性、哺乳期、疟疾和城市考古

性别考古学,很多人可能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弗朗西斯卡·福尔米南特女士介绍起自己的研究方向时,很多人的眼睛亮了。她是英国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布里斯托大学及意大利罗马第三大学导师、高级研究员暨客座教授。

性别也可以考古?女性、哺乳期、断奶期跟城市考古有关吗?

“我想和大家聊聊古城和女性有什么关系,母乳喂养方面的重要性。关于断奶的年龄,全球范围的实验室都在开展这样的分析。”她提到,通过骨骼、同位素研究等等,可以得到一些结论,“三到四岁才断奶,这为人口增长提供了一定的支持,比如石器时代就发现了这样的例子。”

“我们希望考古发掘证据,对当代哺乳实践做更好的指引,看看对人群发展最终的影响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我们可以计算哺乳喂养时长和断奶时长的关系做推测。断奶时间过早是不好的,在今天也是这样,但是哺乳期拉得太长也会产生反效果,最佳时期是20-35个月。”弗朗西斯卡·福尔米南特的研究,探讨了女性对于整个古代社会和集群群落的影响,在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

很有意思,几位国外考古学专家的城址研究都和今天人类的健康、环境发展息息相关。

格温德林·罗宾斯·舒格,是北卡罗来纳大学格林斯伯勒分校生物系教授,古病理学是她的主要研究领域。

“这个学科和动物、人类健康一样,我们要研究在上千年之间是如何演变的。”她在今年发表了论文,叙述构建当代健康和生态保护策略的重要性。距今9000年前,农业出现了农业革命,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速率变化,“这场变化为病原体进化创造了条件,疟疾出现了”。

疟疾的历史和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一个有意思的研究,它是如何缘起和演变的?全球都出现过疟疾爆发,5000年前的良渚古城也不例外,而古病理学可以追溯病原体的源头。

格温德林·罗宾斯·舒格说,疟疾是良渚文化中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比如在头骨中可以看到,很多人是因为营养不良,这些病灶都出现在良渚文化中。同样,印度巴基斯坦在距今4000年前也出现了疫病,主要是随着人口迁移和商贩开展商贸活动,病原体从印度逐渐进入了中亚平原,影响了更广阔地区的人类健康。“人们在路上带着豆类、货品,但也加大了疾病传染的风险。我们也发现了麻风病等疾病传播到了很多地区。我们可以通过遗传DNA分析,在人的牙齿中,了解人类迁徙对人类口腔卫生的影响。”

论坛现场

【5】预防性考古的范畴远不止于城市

世界其他城址考古的保护和历史情况如何?

特奥蒂瓦坎考古区管理局局长、墨西哥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路易斯·罗赫里奥·里韦罗·陈,介绍了特奥蒂瓦坎意的考古发现。

这座金字塔城位于墨西哥中部一个宽阔的山谷中,公元前100年到公元650年,人类住在这里,太阳金字塔、月亮金字塔、羽蛇神庙都在这一段时期建立,海拔约为2300米,与墨西哥首都几乎处于同一水平面上,距离墨西哥首都仅50公里。

1987年,特奥蒂瓦坎古城就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它一直是影响整个中美洲的强大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全盛时期,至少15万居民住在在这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路易斯·罗赫里奥·里韦罗·陈说,这个美洲大陆首个城邦,可以与当时古中国的的长安媲美,但是在7世纪的一场毁灭性的大火中,它突然消失了,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录。特奥蒂瓦坎发现的考古遗址震惊了世界,沿着宽阔的道路铺设,拥有高效的排水和供水系统。金字塔、寺庙和宫殿都涂上了灰泥,并用色彩鲜艳的壁画装饰。有公共建筑、行政区和各种住宅区。特奥蒂瓦坎是一个国际大都市,容纳了很多外来者,玛雅人、瓦哈卡人和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的人居住在城市的不同地区,虽然他们背井离乡,但往往保留了大部分自己的文化。

特奥蒂瓦坎也被认为是考古学最大未解之谜之一。考古学家经过了100年的研究,至今还并不了解特奥蒂瓦坎人使用的是什么语言。路易斯·罗赫里奥·里韦罗·陈说,如今人们还无法说清是谁建造了这座“众神之城”,它是如何建造的,考古学家依然在研究。

美国关岛大学密克罗尼西亚区域研究中心考古系教授迈克尔·托马斯·卡森,讲述了可持续性景观和城市化的助推力。埃及旅游和文物部部长助理、水下考古学家艾哈迈德·哈米斯·拉希玛·穆罕默德,介绍了埃及的世界遗产。比如阿斯旺地区(Aswan),在古代埃及版图内距离地中海最远,对亚历山大城而言甚至比某些希腊城邦更加遥远。阿斯旺地区自古就是埃及与努比亚的天然疆界,而且是埃及历次出兵征服努比亚的必经之路。

艾哈迈德·哈米斯·拉希玛·穆罕默德说,因为埃及阿斯旺大坝的修建,阿布辛贝神庙和菲莱岛神庙群等遗址将被尼罗河和纳赛尔湖淹没,为了拯救这些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0年至1980年发起了拯救努比亚遗址的国际运动,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支持与合作。他重点介绍了阿布辛贝神庙的迁址工作。

阿布辛贝神庙的整体搬迁采用了切割拆卸重新装配的方案。原本的神庙被精确地切割成巨大石块,向远离湖岸线的方向搬移200多米,比原址高度抬升了60多米,从而确保不被淹没。切割下来的石块构件被重新组装在一个新的人造的山崖上,还原其方位和所处自然环境。菲莱岛神庙群则被转移到附近的阿吉基亚岛,模仿菲莱岛原来的地形进行了人工改造。他建议大家可以去努比亚博物馆看看新老对比。

世界著名考古学家让-保罗·德穆勒,也是巴黎第一大学史前学荣休教授、法国国家预防性考古研究院前院长。前天,他参观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标本陈列室,他认为这是一次超越“标本”意义的参观和学习,对浙江考古和良渚古城遗址的新发现和成果感到震撼。

对于城址考古,他提到了巴黎林荫大道的演变和保护。在工业化的成就中,预防性考古逐步发展,历史悠久的城市通常考古技术要求的复杂度很高,要进行深层次的勘探。“预防性考古的范畴远不止于城市,大部分多数的遗址分布在非城市区域,规模较小的遗址同样具有历史价值。”

让-保罗·德穆勒参观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标本室

他提到,目前全球范围内每天可能有上千处不同的地方因为开发建设将永久消失。让教授同时也担任法国国家预防性考古研究院院长,他分享了一个小故事。有次开会,市长说,您负责守护逝者,我要为生者的生存负责。他说,诸位市长,生命有终点,但您的决策可能会摧毁永久的遗产。

(部分图片由组委会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1

标签:历史   古城   遗址   文化   文物   壕沟   发现   史前   埃及   聚落   努比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