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还以为“中国石油”只是个加油站品牌,那可能真得看看这篇文章。美国网友最近惊呼:“我们是不是低估他们了?”从昔日的“贫油国”到如今能源领域的“遥遥领先”,中国石油不仅在国内狂飙,还悄悄撬动了国际货币的奶酪。
中国石油是怎么从“油罐车追梦”走到“撬美元地基”的?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场跨越几十年的逆袭戏码,老美为啥看得目瞪口呆。
中国石油的“遥遥领先”,不是靠嘴皮子炒出来的,是用一根根钻杆,一口口井,一场场会战干出来的。1949年,全国原油年产量仅12万吨,其中还有5万吨是人造石油。
彼时,全国仅有延长、玉门、独山子三处油田,唯一一个称得上“油田”的玉门油田,撑起了全国天然原油的98%供应。
新中国刚成立时,国家工业几乎空白,石油更是短缺。没有油,机械运不转,工厂开不了,铁路也开不动。1950年代初,国家紧急部署大规模石油勘探。
1955年,玉门石油管理局成立,1956年,克拉玛依油田打出第一口高产井,年产量破百万吨,成为新中国第一个“百万吨油田”。
转折点出现在1959年4月11日,松辽盆地第三口基准井“松基三井”喷出了工业油流,由此拉开了大庆油田开发的序幕。
大庆油田位于黑龙江省肇州县林源镇,1960年全面大会战打响,三年建成生产系统。此后,渤海湾、陕甘宁、四川盆地油田陆续开发,全国大会战遍地开花。
到1978年,全国石油产量突破1亿吨,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八大产油国。从12万吨到1亿吨,整整走了29年。整个过程没有“油画”,只有“血书”。数十万人扎根荒原、转战西北,冬天帐篷冻成冰块,夏天烈日下蒸出中暑倒地的“人肉温度计”。
中国石油,从建国初期的“能采就采”,到后来“哪有油咱就打到哪”,再到今天的战略布局,每一吨油、每一立方天然气,都是几十年趟出来的“工业血液”。这股血液,从东北流到西北,从塔里木盆地流进东部化工厂,再转进成千上万家国有民营企业的发动机。
石油,不是中国经济的调味品,是主食。中国石油,也不是普通企业,是工业战线上的“国家队”。而这一切,只是刚刚开始。
1978年之后,中国的石油工业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迎来了“东稳西进”战略阶段。稳住东部老油田,挺进西部新阵地,成为这一时期的关键词。
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以塔里木盆地为核心的西部油气资源战略性开发加速。中国石油的“账本”,这时候开始变得越来越厚。
2010年,长庆油田成为继大庆之后第二个年产油气当量超5000万吨的大油田。到2023年,长庆油田累计生产油气当量突破10亿吨,成为中国能源保障的又一颗“定海神针”。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10亿吨油气当量,相当于中国全年能源消费的三分之一。长庆油田的腹地,包括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原本并不富裕,油田建成之后,一下子托起了整个陕甘宁经济带。
与此同时,中国石油“下深海、上高原、钻深地”的技术突破频频涌现。2021年,位于四川盆地的万米“深地一号”打成,2022年玛湖10亿吨级砾岩油田全面开发,这是世界级的技术挑战。
玛湖油田,地质结构复杂、含水率高,过去国际上都认为“不可采”,中国石油用自主技术把“不可能”变成现实。
炼化方面,中国石油在西北、东北、华北布局了一系列大型炼化基地,兼顾运输、加工与市场。比如大连石化、独山子石化、四川石化三大板块,不仅形成“原油进口—管道运输—炼化加工—市场分销”的一体化流程,还配套建设了数百公里的原油输送管线。
在这张石油地图上,每一个坐标点背后都是成千上万人日夜攻坚的数据、设备、动工记录。油井深度从1000米突破到10000米,天然气纯度从80%提升到98%以上,压裂工艺从单层段扩展到多级分段,原油含硫量控制从千分之五降到千分之一以内。每一项技术,都是用无数“失败的井”堆起来的。
美国网友看到的,是数据表格里的“10亿吨”,但他们看不到的是,这10亿吨背后,有多少中国工程师在高原缺氧中操作设备,有多少石油人在冬夜零下40度的戈壁坚持夜班。有多少报废的钻头,有多少失败的试井报告。
账本上的数字,是一串串精密计算结果,也是一次次生死挑战后的奖章。中国石油,是用精度换速度,用失败堆成果的。
2022年12月9日,沙特利雅得,首届中国—海合会峰会上,中国正式提出石油人民币结算机制,宣布未来3到5年,将扩大对海合会国家的原油、液化天然气进口,推动油气人民币结算试点。
这一提法,如石破天惊。过去近50年,全球原油几乎全部以美元定价,1971年美国与沙特达成秘密协议,所有石油交易必须用美元结算,催生“石油美元”体系。美国通过这种机制,把全世界石油买卖“绑”在自己货币上,形成“你买油就得用我的钱”的霸权模式。
而现在,中国不仅打算买油,还不打算用美元,而是直接用人民币交易。此举并非纸上谈兵。2023年,神开股份回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本币结算可降低汇率波动风险,有利于国际市场拓展。
阿联酋、伊朗、俄罗斯等国也开始与中国探讨人民币原油结算机制,人民币在石油交易中的使用频率不断上升。
这不是中国第一次挑战美元霸权。早在2018年,中国推出上海原油期货交易所,允许以人民币计价的期货交易上线。五年来,这一平台交易量迅速增长,已经成为亚太地区最活跃的原油期货市场之一。
美国最怕的不是中国买油,而是中国不买美元。因为背后的体系,是全球定价权、货币发行权和财政赤字转嫁机制的三位一体结构。中国石油用人民币谈判订单,不只是经济策略,更是地缘战略的重锤。
美沙关系的裂痕也在加剧。自2018年卡舒吉事件后,美国与沙特关系冷淡,沙特多次抱怨美国干预过度、军事支持减弱。这为中国的石油外交提供了“可乘之机”。中国在中东推行“能源合作+货币合作+基础设施投资”三板斧,逐步打入传统美元圈层的能源领域。
石油,是国际关系的压舱石;货币,是全球话语权的扩音器。中国石油一边铺产能,一边攻市场,一边建金融桥梁。这套打法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系统进攻。不是单纯替代美元,而是构建一个可以选择“不用美元”的世界。
这不是敲开一扇贸易之门,而是撬动一个全球金融金库的门栓。中国石油不只是“产油”,更是在重新书写“买油、卖油、结算、定价”的全球逻辑。
中国石油:书写与祖国同行的石油史诗 国资委 2024-10-11
中国石油工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2025年03月09日
更新时间:2025-04-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