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最近硅谷的AI圈热闹得有点不寻常,不是哪家又发布了新模型,而是接连有华人AI大牛从苹果跳槽到 Meta,连带着苹果的AI计划都跟着晃了晃。
你可能会好奇,这些华人高管到底握着多少技术干货?能让Meta这样的巨头频频出手,甚至开出2亿美金的天价薪酬?
更关键的是,顶尖华人人才扎堆从苹果流向Meta,这背后藏着的美企人才争夺战,会不会给中国科技行业带来新的挑战?
先从最近刚曝出的消息说起,彭博社刚确认,苹果负责AI搜索与问答系统的高管Ke Yang(杨克),要跳槽去 Meta 了。
这事儿放在平时可能不算特别稀奇,但关键时间点太微妙,几周前杨克才刚被任命为苹果 AKI 团队负责人,这个团队可是苹果AI的核心力量,专门负责让 Siri 追上 ChatGPT 这类主流大模型。
你想想,刚接下重担就要走,就像一支球队刚确定好主力前锋,开赛前夕这人突然转会,整个球队的战术部署都得推倒重来,苹果 AI 的未来怕是又要多些变数了。
其实杨克不是第一个从苹果跳去 Meta 的华人高管,过去半年苹果 AI 部门的人员流动,用 “离心” 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
之前负责苹果基础模型研发的 Foundation Models 团队,已经有十余名成员出走,其中领头的庞若鸣,就是那个主导过苹果核心 AI 模型研发的科学家,也去了 Meta 的超级智能实验室。
还创下了华人在硅谷的最高薪酬纪录:四年 2 亿美金,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很多中小型科技公司好几年的营收总和,Meta 为了挖人,确实下了血本。
除了庞若鸣和杨克,还有 Chong Wang(王崇)、Frank Chu 等几位苹果 AI 骨干,也先后加入了 Meta。
短短几个月,苹果 AI 的核心团队就被挖走好几员大将,说一句 “人才流失潮” 一点都不夸张。
要知道苹果之前为了重构 Siri 的 AI 体系,特意划分了两个核心部门:一个是由 John Giannandrea 领导的 AIML(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组,另一个是隶属 Craig Federighi 软件工程部门的 Siri 工程团队。
而杨克恰好是能横跨这两个部门的 “接口人”,既懂 AI 搜索技术,又能把语音、云端和隐私系统整合到一起,这种既懂技术又懂协调的人才,本来就少之又少,他一走,两个部门之间的衔接很可能会出现断层。
再说说杨克负责的 AKI 团队,他们的任务特别明确,就是让 Siri 摆脱 “只会念天气、设闹钟” 的刻板印象,变得像 ChatGPT 一样聪明。
具体来说,就是开发一个代号叫 “Answers” 的新功能,让 Siri 能实时从网络上提取信息,生成有逻辑的回答,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能机械地执行简单指令。
按照苹果原本的计划,这个功能会是明年 3 月 Siri “大改版” 的核心,也是苹果向外界证明 “自己能重返 AI 赛道” 的关键节点。
现在团队负责人突然离职,别说按时推进项目,能不能找到合适的人接手,把之前的工作衔接好都是个问题。
AKI 团队的工作本来就不好做,要协调的部门太多了 —— 模型研发得跟算法团队对接,搜索质量得让评估部门把关,用户隐私得符合合规要求,还得优化系统延迟,确保用户用的时候不卡顿。
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整个项目进度都会受影响。
杨克在的时候,还能凭借自己横跨两个部门的经验把这些环节串起来,他一走,新接手的人得重新熟悉各个部门的工作节奏,光是磨合就要花不少时间,明年 3 月的 Siri 大改版能不能如期落地,现在看来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其实从这些人才流动里,也能看出苹果和 Meta 在 AI 发展思路上的根本差异。
Meta 想要的是 “快节奏循环”,从模型研发到产品落地,再从用户数据反馈回模型优化,整个流程要快,能迅速根据市场变化调整方向。
而苹果更看重 “稳”,强调用户隐私、系统可信,还要跟自己的生态无缝衔接,哪怕进度慢一点,也要保证体验不出错。
这两种思路没有绝对的对错,却对应着 AI 时代的两条不同赛道:一条追求速度和开放,抢着在市场上占先机;另一条坚守隐私和生态,想在用户体验上做深做透。
可问题就在于,Siri 现在最需要的是 “又快又稳”。
一方面,ChatGPT、Perplexity、Gemini 这些竞品已经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用户对 AI 助手的期待越来越高,如果 Siri 还慢悠悠地打磨体验,很可能会被用户抛弃。
另一方面,苹果的核心优势就是隐私和生态,要是为了追求速度牺牲了这些,又会失去自己的特色。
杨克的离职,恰恰把这个矛盾摆到了台面上,苹果现在不仅要解决人才流失的问题,还要在 “快” 和 “稳” 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这可比单纯推进技术难多了。
再说说这位刚离职的杨克,能被苹果和 Meta 同时看重,他的履历确实不一般。
杨克是清华大学 1993 级计算机专业的校友,1998 年去了美国 CMU 攻读计算机博士,CMU 的计算机专业在全球都是顶尖水平,能从那里拿到博士学位,技术功底可想而知。
2004 年博士毕业之后,他先去了谷歌,一待就是 11 年,还在谷歌大脑部门待过,要知道谷歌大脑可是全球 AI 研究的前沿阵地,在那里积累的经验,让他对 AI 技术的理解远超常人。
2019 年他转到苹果,直接担任机器学习高级总监,短短几年就爬到 AKI 团队负责人的位置,能力有多强不用多说。
现在硅谷的 AI 人才战打得越来越激烈,像杨克、庞若鸣这样的华人高管,因为既懂技术又熟悉中美科技圈的规则,成了各大巨头争抢的香饽饽。
Meta 愿意花 2 亿美金挖庞若鸣,就是看中了他在基础模型研发上的经验,能帮 Meta 在 AI 竞争中快人一步。
而苹果这边,接二连三流失核心人才,不仅会影响现有项目推进,还可能让其他有能力的人动摇 —— 毕竟看到身边的人跳槽后薪资翻倍,谁都会心动。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被挖走的华人人才,大多是在国内接受了基础教育,又在国外积累了顶尖的技术经验。
他们的流动方向,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全球 AI 技术的走向,现在美企靠着高薪和完善的研发体系,不断吸引顶尖华人人才,而中国科技行业正在大力发展 AI,也急需这样的人才。
如果未来更多华人 AI 人才流向硅谷,会不会导致中国 AI 领域出现 “人才断层”?这才是最需要警惕的问题。
苹果现在面临的困境,其实也是很多科技公司在 AI 时代的缩影,想要在技术竞争中领先,首先得留住核心人才。
杨克离职后,苹果必须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接班人,重新梳理团队架构,还要想办法稳住其他成员的心态,避免出现更大规模的人才流失。
如果明年 3 月的 Siri 大改版能如期推出,并且效果超出预期,或许能证明苹果的 AI 体系还有韧性;但如果项目延迟,或者新功能达不到用户期待,苹果想要重返 AI 赛道,只会变得更难。
说到底,AI 竞争的核心还是人才竞争,Meta 砸重金挖人,看似是个案,实际上是美企在 AI 赛道上的战略布局 —— 通过高薪吸引顶尖人才,快速补齐技术短板,抢占市场先机。
而对于中国科技行业来说,如何留住本土培养的人才,同时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流,成了必须面对的挑战。
毕竟只有拥有足够多的核心人才,才能在 AI 时代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未来几年,全球 AI 人才战只会更激烈,像杨克这样的人才流动,可能还会不断上演。
但不管竞争多激烈,最终决定胜负的,还是谁能把人才的价值真正发挥出来,谁能在技术创新和用户需求之间找到平衡。
苹果能不能挺过这次人才危机,Meta 挖来的人才能不能真正帮它实现突破,中国科技行业又该如何应对人才竞争的挑战,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要等时间来给出,但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才战,已经悄然改变着全球 AI 行业的格局。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