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IT之家7月19日援引前V社顾问Ichiro Lambe的调研,Steam平台应用生成式AI的游戏已达7818款,占游戏库总数的7%,而2025年新发行游戏中AI使用率飙升至20%,较去年激增8倍。这组数据背后,是AI技术正在重塑游戏行业的底层逻辑。
在青海绿电算力暴涨的同时,游戏行业也在经历能源之外的技术革命。
从《Whispers from the Star》的实时多模态对话,到《逆水寒》的智能NPC“沈秋索”,AI正在打破传统游戏的交互边界。
米哈游创始人蔡浩宇创立的Anuttacon团队开发的《Whispers from the Star》,玩家可通过语音、文字与AI角色Stella深度互动,其情绪反馈和环境交互均由AI实时生成,这种创新玩法让行业看到了“AI原生游戏”的曙光。
但这场革命并非一帆风顺。世纪华通董事会秘书黄怡指出,AI若仅用于降本增效,发展空间有限,必须带来玩法创新才有意义。
当前基座模型的能力瓶颈成为最大掣肘——智能NPC的长期记忆、复杂推理等功能尚未成熟,导致部分AI游戏陷入“伪开放”陷阱。
例如,某开放世界游戏的AI村民虽能对话,却无法记住玩家前一天的选择,削弱了沉浸感。
更严峻的是行业乱象初现。Steam平台虽要求开发者披露AI使用情况,但实际审核仍依赖人工,导致部分游戏滥用AI生成低质内容。
某独立游戏开发者坦言:“用AI生成的角色模型经常出现肢体比例失调,只能手动修正,但这样反而增加了成本。” 版权争议也浮出水面,某工作室因使用AI生成的美术素材被原画师起诉,成为行业首例AI版权纠纷。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游戏企业正通过AI实现弯道超车。《黑神话:悟空》借助AI技术还原经典神话场景,在海外引发轰动;
三七互娱的“小七”大模型使2D美术资产生成效率提升80%,推动《荒野行动》等产品在200多个国家落地。
这种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开发效率,更让中国游戏在全球市场拥有了话语权。
当AI能生成90%的游戏内容,人类开发者的价值何在?玩家是更期待动态生成的无限可能,还是怀念手工打磨的经典质感?这场由技术驱动的变革,正在改写游戏行业的竞争规则,而答案或许藏在《编程模拟器》91%的好评率里——当AI成为辅助工具而非替代品,游戏才能真正实现“好玩”的本质。
更新时间:2025-07-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