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伊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双双下调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最新发布的《2025年全球贸易展望报告》,全球货物贸易总额较去年同期下滑4.8%,美国与欧盟的贸易摩擦成为拖累全球复苏的主因之一。
8月7日,路透社、彭博社等多家国际主流媒体同步报道,美欧之间因“6000亿美元投资”谈判破裂,贸易战阴云再起。特朗普在CNBC专访中直言,若欧盟不能兑现投资承诺,美方将对欧盟商品加征高达35%的关税。
与此同时,欧盟27国罕见步调一致,宣布新一轮对中国企业的制裁。此举引发全球市场剧烈波动,欧美主要股指出现罕见同步回调。摩根士丹利警告,全球供应链正遭遇2025年以来最大规模的非市场性风险冲击。
7月下旬,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带队飞赴华盛顿,与特朗普团队签署一份看似“史上最大”的贸易协议。协议核心是欧盟三年内向美国投资6000亿美元、采购高达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产品,还需扩大对美武器装备的采购。作为交换,美国同意将对欧盟商品关税由30%降至15%。
协议公布后,美欧双方均高调宣传,称有望带动数百万就业岗位,推动全球贸易秩序重塑。但随即,多家欧美主流财经媒体揭穿协议的“数字游戏”:欧盟2024年自美国进口石油和天然气总额仅619亿美元,协议要求其每年采购2500亿美元能源产品,远超欧盟能源总支出的85%,被普遍认为是“极限施压下的不可能任务”。
协议中最具争议的“6000亿美元投资”实际上并无强制约束,更多依赖企业自愿。欧盟委员会官员公开澄清,政府既不担保也无法强制企业投资。欧盟内部分歧公开化,以匈牙利总理欧尔班为代表的成员国批评协议“把欧盟端上了美国的餐桌”,德国、法国等则担忧本国汽车、农产品出口将成美方加税新靶。
8月5日晚,白宫发布特朗普最新视频讲话,点名欧盟27国,要求在48小时内提交6000亿美元投资的具体落实计划,否则美国将对欧盟商品关税直接上调至35%。消息一经放出,欧洲多国政要紧急磋商,原定8月8日的协议履约期限被迫延后。
美国“国会山报”直言,特朗普此举已将美欧关系推向二战以来最低谷。IMF首席经济学家皮埃尔·奥利维耶·古兰沙称,关税升级将导致全球贸易成本大幅上升,全球GDP增速或进一步下修。标普全球(S&P Global)数据模拟显示,若美欧关税战全面升级,将导致欧盟制造业损失高达1.2万亿美元,全球供应链中断风险显著上升。
特朗普团队坚称加税可为美国带来“上万亿”财政收入,是实现“美国优先”的有力武器。但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的测算指出,关税实际上将由美国消费者和企业买单,上半年美国核心消费品价格同比上涨2.7%,其中服装、玩具类商品涨幅最大。
美方原本试图以日本、韩国为“样板”,拉动全球盟友对美投资。日方承诺的5500亿美元仅有1%-2%为直接投资,韩方3500亿美元主要是贷款担保,缺乏真正的资金流入。欧美多家媒体披露,三方承诺均缺乏履约保障,实际操作中成为“空头支票”。
日韩企业普遍持观望态度,未见大规模资金流向美国。韩国经济副总理在8月6日公开表示,如果日本和欧盟不落实投资承诺,韩国的数千亿美元投入将“完全失去意义”。这一表态引发亚洲金融市场集体调整,韩元、日元对美元汇率短线承压。
就在美欧贸易谈判陷入僵局的当口,欧盟27国外长会议紧急宣布,将多家中国企业列入“黑名单”,禁止其进入欧洲市场。理由是“涉嫌通过隐秘渠道向俄罗斯提供无人机发动机等敏感技术”,被指“援助俄方规避制裁”。
中国外交部随即驳斥相关指控,称欧方举措缺乏证据、纯属抹黑。路透社调查发现,欧盟此举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转移关税谈判带来的内部压力,同时向美国释放配合信号。
欧盟对华制裁已非首次,近三年围绕电动汽车补贴、绿色能源等领域,欧盟对中国企业多次挥舞“贸易大棒”。但此次制裁的时机,恰逢美欧关系剧烈波动,外界普遍认为欧盟是“内外交困”下的策略性转移。
2025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原本被业界视为深化合作、稳定全球贸易体系的重要窗口期。欧盟却在美方高压下选择主动对抗,极大损害了中欧经贸互信。
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中欧双边贸易额高达8470亿美元,中国是欧盟最大单一贸易伙伴。德国工商大会警告,制裁中国企业将严重冲击欧盟汽车、电池、绿色能源等高端制造业供应链。
欧盟多家智库呼吁,欧盟应借50周年契机深化与中国的多边合作,以维护全球贸易体系的稳定性和开放性。但现实是,欧盟决策层在美国高压下失去战略自主,既未能守住与中国的合作窗口,也未能有效应对美方的极限施压。
美欧贸易争端正在引发全球供应链的“地震效应”。摩根士丹利发布的最新报告指出,欧美关税升级将影响至少32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链布局,全球汽车、能源、化工、机械制造等领域面临断链风险。欧洲汽车行业联合会警告,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汽车出口或因美方关税提升损失数十万就业岗位。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也面临压力。美国零售业联合会(NRF)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美国进口商品价格上涨2.3%,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三个月下滑。美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关税政策难以从根本上改善贸易逆差,反而可能拖累中长期经济增长。
协议危机下,欧盟内部矛盾日益公开化。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公开质疑欧盟在谈判中的被动立场,认为“过度让步换不来美方实质回报”。法、德等核心大国则担忧本国出口产业受损,呼吁欧盟寻求与中国等第三方的合作平衡。
有分析人士指出,欧盟缺乏统一的战略应对工具,面对美国极限施压和中国贸易反制,内部协调机制正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多国政要呼吁加强战略自主,避免在大国博弈中失去议价能力。
面对错综复杂的全球贸易局势,欧盟正处在关键十字路口。是继续追随美国步伐,陷入与中国的恶性对抗,还是寻求多边合作,实现利益最大化?这一决策不仅关系到欧洲经济命运,也将深刻影响全球产业格局。
专家普遍认为,欧盟若一味跟随美方制裁,可能导致自身高端制造业、绿色能源等领域核心竞争力受损。与此同时,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制造业国家,其在电动汽车、电池、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市场规模,依然是欧盟无法替代的战略资源。
参考资料:
央广网:2025-08-04 08:42·:新一轮关税“基本已定不作调整” 美最新表态下暗藏怎样的套路公式?
更新时间:2025-08-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