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泡芙
编辑|江娱迟
你是不是也被长辈这么念叨过?“你爸一米八,你咋才一米七?”“我跟你妈都不矮,你再长点心!”
可转头刷到乔丹的故事,又会忍不住懵,他爸妈都是普通个头,咋就窜成“飞人”?麦康纳夫妻俩身高在线,儿子却没跟上节奏。
这身高遗传,咋跟咱们的直觉对着干?百年前科学家也为这事儿吵翻了天,有人说像豌豆“非高即矮”,有人说像钟形曲线“中间扎堆”。
到底谁对?那些藏在基因里的身高密码,又咋左右咱们的“海拔”?
早在上百年前,科学家就为“身高咋遗传”吵翻了天!一派是“豌豆党”,说身高跟孟德尔的豌豆一样,非高即矮,爸妈是高的,娃就该高,没第二种可能。
还有一种是“钟形党”,拿着一堆人群数据说:“不对!你看大多数人身高都在中间,特高特矮的没几个,这明明是正态分布!”
换做是你,那会儿是不是也懵?一边是“非黑即白”的豌豆理论,一边是“中间扎堆”的曲线证据,到底谁对?
费希尔站出来说了句关键话,是多个基因一起干活!每个基因都按孟德尔规律来,有的让你高一点,有的让你矮一点,加起来就成了钟形曲线。
你瞧这事儿多有意思!原来不是“要么高要么矮”的单选题,是无数个基因在“凑数”的多选题!
百年论战的答案,藏在“多基因叠加”里,这遗传的门道,比咱们直觉里的复杂多了!
在不知道这些之前,儿科医生都很无奈,总有些家长带着矮个子娃来问:“为啥我家娃长这么慢?”他只能说:“是遗传的事儿,但具体是哪些基因,我还不清楚。”
你想啊,家长急得团团转,医生却只能说“不知道”,这份无力感,换谁都想拼一把搞明白!
可在90年代,科学家也就知道“身高80%-90%靠遗传”,想找具体基因?难!
直到21世纪的新技术来了,就像给基因组装了“放大镜”,对比一群人的基因,找出跟身高相关的标记。
有人说“样本多了没用”,结果他们用数据打脸,样本越多,越能找到关键变异!
你看,科学从来不是“想当然”,是从“不清楚”到“搞明白”,一步一步踩出来的路!
大家一开始都以为,影响身高的基因肯定都跟“生长激素”有关,毕竟咱们都觉得“激素够,个子高”。
可研究结果一出来,他自己都惊了:“原来大部分基因都在管‘生长板’!”就是孩子骨头末端那层软骨,它分裂了,才能长出新骨头,人才能长高!
更有意思的是STC2基因,它要是“不干活”,生长板里的IGF-1分子就会更活跃,帮着长个子。
科学家还想据此做疗法,帮那些长不高的孩子,赫什霍恩说,他最想的是用基因数据帮家长,不用再靠手骨测量猜身高,能清楚知道娃是“遗传矮”还是“健康有问题”。
你说这多暖?家长总为孩子身高焦虑,怕娃输在“起跑线”,可科学告诉我们,身高的秘密不在“爸妈多高”的简单公式里,在生长板的软骨里,在一个个基因里。
那些为身高较真的研究,不只是探知科学,更是在帮咱们卸下不必要的焦虑啊!
说到底,身高遗传这事儿,从百年前的吵架,到现在找到一万多个基因变异,每一步都藏着科学家的较真,也藏着对人的关怀。
以后再看娃的身高,咱们就不会只凭“直觉”下判断了,因为背后的科学,比咱们想的更复杂,也更动人!
这件事情也让我们知道了,原来身高从不是“爸妈高娃就高”的简单公式,是上千个基因在悄悄“凑数”,是生长板里的软骨在默默“发力”。
从百年前的论战,到如今找到一万多个基因变异,科学家没少跟这事儿“死磕”。
这哪儿是研究身高啊?是帮咱们卸焦虑,以后不用再盯着孩子手骨瞎猜,不用为“没随爸妈身高”慌神。
那些实验室里的数字,藏着的都是对人的在意,懂家长的担心,也懂每个“不一样”身高里的科学道理,这下再看身边人的身高,是不是多了份通透的趣味?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