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27日讯(通讯员 魏雪乔 王小运)秋季气温骤降、干燥多风,正是脑卒中(俗称“中风”)的高发时段。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周德生表示,脑卒中并非单一疾病,而是脑部血管突发异常的统称。脑血管破裂引发出血和血管堵塞导致脑部缺血的两种情况都会造成脑组织损伤,进而影响身体机能。
脑卒中发作时,身体会发出明显信号。面部常出现不对称,比如一侧嘴角下垂、流口水;双臂平举时,一侧会无力下垂,无法维持平衡;说话也会变得含糊不清,甚至无法完整表达一句话,这些都是需要立即警惕的症状。若未能及时干预,不仅可能危及生命,幸存者也常面临诸多困扰:约四分之三的患者会留下后遗症,像半身活动不便、说话费力、看东西模糊,严重者还会出现记忆力下降、认不清家人等认知问题,既让患者承受身心痛苦,也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照护压力。更需注意的是,脑卒中复发风险极高,再次发作往往会加重病情,对健康的打击更为致命。
在脑卒中的防治中,中医有着独特的调理思路,尤其适合秋季的气候特点。中医认为,秋季对应“肺”脏,秋燥易伤肺阴,而“肺朝百脉”,肺功能受损会影响气血流通;同时秋寒属“阴邪”,易导致血管收缩、气血凝滞,这正是脑卒中的重要诱因。针对此,可从多方面入手调理。
1.饮食上,秋季宜“润燥滋阴、平肝潜阳”。肺喜润恶燥,可多吃梨、银耳、百合等白色食物,比如用百合和莲子熬粥,或用银耳炖冰糖,既能缓解口干、皮肤干燥,又能滋养肺阴;若有血压偏高的情况,可适量吃些芹菜、山楂,还能用决明子、菊花泡水喝,帮助平肝降压,减少血管异常的风险。需避免辛辣、油炸食物,以免加重体内燥气。
2.起居方面,要遵循“避寒保暖、顺应时令”的原则。“秋冻”虽能锻炼身体适应力,但颈部、脚部、腹部这三个部位必须保暖,尤其是有脑血管基础病的人,早晚温差大时要及时添衣,避免寒气侵入体内。睡眠上应“早卧早起”,跟着太阳的节奏调整作息,帮助身体储存阴精、收敛阳气,为血管健康打下基础。
3.经络按摩也是简便有效的调理方法。日常可按揉风池穴(后颈部枕骨下凹陷处),每次1至2分钟,能祛风散寒、缓解颈部僵硬,减少血管受压的可能;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间凹陷处)是平肝熄风的关键穴,情绪烦躁时按揉,可帮助稳定血压、舒缓情绪;足三里穴(膝盖外侧凹陷下四指处)则能健脾益气,增强身体抵抗力,间接保护血管功能。
秋季护脑,关键在“防”。牢记脑卒中的发作信号,结合中医的饮食、起居、经络调理,再配合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就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安稳度过这个多事之秋。

周德生,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科主任。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0余年,先后师从国家级名老中医丁光迪教授、朱良春教授、王行宽教授、陈大舜教授、黄保民教授等。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湖南省中医药科技奖、教育部科技成果奖多项。目前主持湖南省中医脑病研究中心创新平台。对脑血管疾病、周围神经疾病、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运动神经元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偏头痛、眩晕症、睡眠障碍、神经症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神经内科疑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有独特经验。
更新时间:2025-10-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