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也像新德里这么热吗——80年代印巴访问印象

注:本文摘抄综合自上世纪80年代《人民日报》上刊登的中国记者访问印巴等国的观感,是中印关系正常化以后中国官方媒体上出现最早的关于印度的详细报道之一。

中国和印度的比较,一直是全世界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随着近年来两国边境地区局势的紧张和印度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起了南亚这块喜马拉雅山荫蔽下的肥沃土地。这里有独特的南亚文化风情、全世界最密集的人口、以及错综复杂的宗教、民族矛盾。而印度,更是由于和中国的高度类似(人口相当,80年代经济规模也相当),从几十年前开始就一直是国人热衷的研究对象之一。也许从这篇40年前记者的印巴采访印象里我们也能看出一点为什么40年后的今天中印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吧。


八十年代曾经引进国内的巴基斯坦电影(话说为什么现在引进的只有好莱坞电影了呢)

在(巴基斯坦)卡拉奇街上,同日本产的丰田等小轿车夺路而行的,是许多打扮得色彩缤纷的卡车、大轿车和摩托三轮车。卡车驾驶座上面伸出一个木制的台阁,车身挡板经过加高,改装成为一只大货箱。车子的前后左右,遍体用彩色绘上风景、人物、鸟兽,甚至有正在喷火飞行的火箭。大轿车装饰得更是金碧辉煌,有的从前到后贴以闪闪发亮的银色装饰,宛如京剧舞台上白盔白甲的武生。摩托三轮都装了可坐两个人的带篷客座,也都彩绘了各种图画。客座背后通常都绘一个顶角朝下的等边三角形,等边两侧的空隙就是画廊。在争先恐后的车流中,我们偶然看到一辆摩托三轮,它背后一边画着巴基斯坦的绿色星月旗,另一边画着中国的五星红旗。它的主人无疑是中巴友好的积极支持者了。

巴基斯坦的花式卡车

这些彩绘的出租车辆都是私人经营的。把它们打扮得同新娘子一祥,不仅是出于爱美,也是为了招徕顾客。它们是为市内和城市之间的客、货运服务的一支大军。这种车辆在印度和孟加拉国也有,但数量和彩绘的精美程度似乎都不如巴基斯坦的。

印度新德里和孟买等城市则又是另一番景象。街上奔驰着的是国产的“大使”牌、“总理”牌小轿车,“阿育卡·莱蓝德”、“塔塔”等牌子的大轿车,和穿行其间的两轮摩托车,其中有不少是出租汽车。除了外国使领馆的车子外,很难看到外国车。

曾被BBC评为世界最佳出租车型的印度国产大使牌轿车(现在已停产)

在孟加拉国的首都达卡,日本小轿车为数不多,街上到处是带篷的人力三轮车。车篷背后两侧无一例外地装饰有两行贴金绣银的圆形图案。它们在街上行驶时,从背后看去,就像一队开屏的孔雀在飞翔。

景象虽然不同,反映的却是同一个问题:三国都有众多的人口,由于经济发展的速度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就业机会不足,过剩的劳动力就转向交通运输业,因为从事这个行业可以向车主租得车辆,不需要什么投资。

80年代的印度加尔各答

比较起来,印度的景况似乎要好一些,毕竟四十年代印巴分治的时候,英国统治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点工业基本上都留在印度,汽车工业就是其中之一。巴基斯坦本来底子就薄,七十年代东巴基斯坦独立成为孟加拉国,它的发展受了一段挫折。孟加拉国独立才十年,当时损失了一部分机器设备,等于白手起家。不过,经过努力,这两个国家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包括钢铁、造船、造纸、纺织、黄麻、食品等工业,为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初步创造了条件。但是石油、铁矿砂需要进口,外贸出口主要依靠初级产品,换汇率不高,这都削弱了它们发展经济的能力。

八十年代的印度街头。注意路边树立的是印度的计划生育宣传画

印度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能年产吉普车、大小轿车、卡车等共约十二万辆,拖拉机七万辆,三轮、两轮摩托车等约三十万辆,此外,印度还建立了年产约九百万吨的钢铁工业,年产原油一千三百万吨的石油工业以及机床、电子、化肥、制糖、造纸等工业,还建立了三个核电站。总之,已经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印度街头

印度政府采取保护政策,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它对进口汽车征收100%的进口税,把日本汽车挡在国门之外.它把美国的”可口可乐”赶出印度,用自产的"坎派可乐”等取而代之,印度市场上的电视机、收录机、手表全是国产的。看来印度的政策是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尽可能不进口它们的商品,以提高本国产品的质量,保护本国市场。

80年代的印度街头

但是从我们所看到的来说,印度也有它的困难,它的工业缺少协作,一些工厂也是“大而全”或者“小而全”。印度斯坦汽车厂是生产大使牌轿车的大厂,但是从引擎到弹簧都得自己制造.“大使”、”总理”等车型已经陈旧,改型需要大笔投资。印度斯坦汽车厂里陈列着几辆用手工制作出来的新型轿车,但什么时候能够定型投产,还不知道。汽车年年增加,汽油消耗量也随之增加.1980—1981年度进口原油花了五百二十亿卢比,合五十多亿美元,而同年外贸逆差是五百七十二亿卢比,二者几乎相等。塔塔服务公司新近发表的一本统计资料集又发出警告说,印度目前已经开采的石油,在1985—1995年期间将会枯竭。印度现在正在努力寻找石油,特别在近海大陆架上.解决能源自给问题,是印度经济发展中的一大关键。

火车挂票:南亚特色

另一个困难是产品的市场问题。印度国内市场虽大,但是人民购买力低。它的人民48%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每人每月平均的消费低千六十五至七十卢比(约合人民币十一至十三元)。满街每辆七万卢比左右的小轿车只使印度贫富悬殊的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向西方出口的产品主要是换汇不多的农产品和轻工业品,而进口的机器装备要花很多外汇。它生产的机器设备等主要向亚非发展中国家出口,但是为数不多,因此外贸逆差日益严重。印度十分重视南北谈判和南南合作问题,看来与此有很大关系。

80年代的印度

印度每年都接受外国援助和贷款,据《印度斯坦时报》报道,到最近为止,外债已达一千三百六十五亿卢比,约合一百七十亿美元。这是一笔很大的数目,反映了印度经济在表面繁荣之下的苦恼。

还有绕不过去的中印边界问题。

在新德里孔雀饭店的屋顶花园里,中印两国新闻界人士在宴会前热烈交谈。一位印度报界人士直勾勾地盯着我说:“边界问题上你们必须考虑印度人民的感情!“我笑笑说,”为什么不应该同时考虑中国人民的感情呢?”他要同我争论,我说,“请记住,播下中印边界问题的不和种子的不是中国人.也不是印度人,而是英国人。”他默然看了我一会,望着楼下的满城灯火,转变话题说,“北京也象新德里这么热吗?”

80年代新德里

中印边界问题既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不能凭感情,而只能照顾到历史和现状,求得对双方都是公平合理的解决,这是很明显的。其实,印度朋友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加强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的问题。他们认为,了解和友谊的增进,将促进边界问题的解决。

南亚三国在经济发展中都存在资金、技术、市场的问题,这也是遭受过多年殖民剥削的第三世界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如何改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使第三世界国家真正能够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建立独立的民族经济,这是需要第三世界国家共同努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南亚三国经济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农业问题,因为这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现在这三个国家要有保证地达到粮食自给还有困难,抗灾能力不强。许多地方只能靠天吃饭,丰年好一点,灾年就要吃进口粮。我们在印度北部访问拉贾斯坦邦的时候,已经收割的麦子都在地里立成一圈放着。过了几天,接连下了儿场大雨,泡坏了不少麦子,今年南亚气候反常,往年是干热的时候,今年却凉快多雨。如果雨季再来得不正常,粮食生产就有下降的危险。

80年代初巴基斯坦的电影明星

土地关系也阻碍农业的发展,孟加拉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是出租的。据印度朋友说,全印度有40% 的农民没有土地。而地主通常都住在城市里靠地租过活。在这种情况下,提高产量就很不容易。印度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看来离解决问题还远。特别是有几千万贱民,虽然种姓制度已经不合法,谁也不得歧视他们,但是几千年历史遗留下来的现象,绝非一朝一夕所能消灭。他们用破烂的席片、树枝等等凑合搭起来的住处,在城市和农村里依然随处可见。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夫人今年提出一个新的发展经济二十点纲领,其中有十点是涉及农业和改革农村社会关系的。这表明印度政府正在把经济建设的重点放到农业上来。

90年代孟加拉国的贫民住宅——老实说,同时代中国农村很多人家可能还不如此

总的说来,南亚三国的自然条件都不错,气候温热,树木终年常青。除了少数地方是沙漠以外,许多地方都可以发展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以及林木、果树和畜牧业。渔业也大有可为。印度的山脉都在领土的边上,平原地区很大。农业发展有很大潜力。孟加拉国南部一年可收三季稻子。问题是除了资金、技术、价格等等以外,还有社会、政治的因素需要解决,因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80年代的印度空军训练。有一说一,当时的印度空军装备水平甩解放军一大截

印、巴、孟三国经济上的不少困难,对我们来说,都有似曾相识之感。毕竟我们都是发展中国家,有许多共同点.建立独立的民族经济是一桩艰难的事业,如果我们这些第三世界国家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使南南合作得到实现,我们就能够一块儿前进。这恐怕也是我们的共同愿望。

(原文载1982年《人民日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2

标签:历史   新德里   北京   印象   年代   印度   孟加拉国   巴基斯坦   南亚   印度斯坦   轿车   边界   中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