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57年12月,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奖仪式现场,当杨振宁从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六世手中接过奖章时,全场掌声持续了近一分钟。
他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这份荣誉不仅属于他个人,更让当时的华人世界为之振奋。
而在随后的晚宴上,另一道身影同样让现场瞩目:杨振宁的妻子杜致礼身着一袭白色旗袍,挽着瑞典国王的手臂缓步走入宴会厅。
旗袍的盘扣与剪裁衬出东方女性的温婉,举止间不见丝毫局促,连在场的西方媒体都在报道中称“这位东方夫人的气质,让整个晚宴多了层典雅的东方韵味”。
这一幕能成为经典,不仅因为杜致礼的外在形象,更因为她与杨振宁的缘分、她自身的成长背景,本就是一段交织着时代与个人选择的故事。
杜致礼能有这样的气度,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她的父亲杜聿明是国民党陆军中将,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都有参战经历,在军中地位不低。
母亲曹秀清出身书香门第,持家有道且重视子女教育,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杜聿明却从不觉得女儿该“养在深闺”,反而明确提出“女孩更要明事理、有主见”。
1944年,17岁的杜致礼进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附属中学读书,也就是在这里,她第一次见到了杨振宁。
当时22岁的杨振宁刚从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算是杜致礼的“直系老师”,那会儿的杨振宁已经显露出“天才”特质,他跳过级,对数学的理解远超同龄人,讲课也不照本宣科。
不过那时候两人只是师生关系,没太多私人交集,杜致礼后来回忆,当时觉得杨振宁“像个温和的大哥哥,讲题很有耐心”。
而杨振宁对这个上课专注、笔记工整的女生也有印象,但碍于师生身份,彼此都只是礼貌相待。
1946年,杜致礼从附中毕业,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外语系,本想安安稳稳读完大学,可国内局势很快乱了起来,国共两党的内战爆发。
杜聿明作为高级将领必须上前线,家里的氛围也变得紧张,为了让女儿避开战乱,也为了让她接受更好的教育,杜聿明决定送杜致礼去美国留学。
1947年,杜致礼登上了前往美国的轮船,进入韦尔斯利学院攻读英国文学,这所学院是当时美国顶尖的女子学院,宋美龄也曾在这里就读。
可没过多久,家里就出了变故,1948年淮海战役后,杜聿明被俘,家里的经济来源彻底断了。
韦尔斯利学院的学费和生活费极高,杜致礼根本负担不起,只能转去免学费的蒙特圣文森学院,日子过得很拮据。
她后来跟朋友说,那段时间最难受的不是没钱,是“想家却联系不上,连父亲的消息都要靠报纸猜”。
命运的转折就发生在1949年的一个周末,那天杜致礼像往常一样去中餐馆,刚坐下就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杨振宁。
当时杨振宁正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研究,也常来这家餐馆,两人四目相对,都愣了一下,随即认了出来,他乡遇故知,尤其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两人都很激动。
这次重逢后,两人开始频繁联系,接触多了,感情自然就生了出来,杨振宁后来在回忆录里说,“跟致礼在一起很舒服,她懂我讲的学术话题,也能跟我聊文学、聊家乡,这种默契很难得”。
950年,杨振宁给远在国内的父母写了封信,说想和杜致礼结婚,父母很快就同意了,同年8月,两人在普林斯顿的一个小教堂举行了婚礼,没有盛大的仪式,只有几个朋友到场见证。
婚后的杜致礼,彻底把重心放在了家庭上,杨振宁的研究工作很忙,经常泡在实验室,家里的事几乎全靠杜致礼。
他们先后有了三个孩子,杜致礼既要照顾孩子,又要打理家务,还得兼顾杨振宁的饮食起居。
有人问她,你当年也是名校学生,现在围着家庭转,不觉得可惜吗?杜致礼的回答很实在,他做的事比我读书更有意义,我把家管好,他才能安心做研究,这没什么可惜的。
1957年,杨振宁因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消息传来时,杜致礼第一时间给杨振宁打电话。
去瑞典领奖前,杜致礼特意做了一件白色旗袍,她觉得领奖是大事,得穿得正式又有中国特色。
从瑞典回来后,杜致礼的生活没什么变化,依旧是照顾家庭、支持杨振宁,1966年,杨振宁转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任教,杜致礼也跟着搬了家。
1972年,杨振宁第一次回国访问,杜致礼也跟着一起回来,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在宴会上,杜致礼还跟总理开玩笑,理,您给杨振宁安排安徽厅,我可是陕西人,是不是也该有个陕西厅呀?总理听了哈哈大笑,说下次一定补上。
此后,杜致礼又跟着杨振宁回过几次国,每次都会去西安看看,那是她的家乡,日子一天天过,孩子们长大了,杨振宁的事业也越来越成功,可杜致礼的身体却慢慢垮了。
从1990年代开始,她先后患上了白内障、帕金森,后来又查出了肿瘤,杨振宁推掉了很多工作,专心照顾她。
2003年10月,杜致礼在纽约去世,享年75岁,杨振宁在葬礼上没怎么说话,只是一直握着杜致礼的手,眼眶通红。
杜致礼走后,杨振宁的生活变得很孤单,他后来在采访中说,“家里空了,没人跟我聊家乡的事,没人给我做家乡菜,连实验室回来都觉得冷清”。
后来杨振宁和翁帆的结合,引发了无数争议,2004年12月,杨振宁和翁帆登记结婚的消息曝光,瞬间引发了轩然大波。
左一翁帆
争议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年龄差距,当时杨振宁82岁,翁帆28岁,相差54岁;二是时间间隔,杜致礼刚去世一年,杨振宁就再婚,很多人觉得“太绝情”。
网上的批评声铺天盖地,有人说翁帆“图名图利”,有人骂杨振宁“薄情寡义”,甚至还有人翻出杜致礼的照片,说“翁帆长得像年轻时的杜致礼,杨振宁是在找替身”。
面对这些争议,杨振宁没有回避,他在一次采访中说,“我跟翁帆结婚,不是一时冲动,是因为跟她在一起能缓解我的孤单,她也能理解我的想法,致礼是我的爱人,翁帆也是,这两者不矛盾”。
杨振宁夫妇、岳母和葛墨林院士夫妇合影
翁帆也回应过,“我敬佩杨先生的学识和人品,跟他在一起很踏实,外界的说法我不在乎”。
其实,了解杨振宁的人都知道,他对杜致礼的感情一直很深,即使再婚,他也经常提起杜致礼,家里还摆着两人的合影。
杨振宁的儿子杨惟明也说,我们理解父亲,他年纪大了,需要人照顾,翁帆阿姨对他很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争议慢慢淡了,人们看到的是,杨振宁和翁帆一起出席学术活动,一起逛公园。
生活的答案可能没有固定模板,这对师生夫妻,有的人留下,有的人继续往前走,杨振宁的再婚,也不是对杜致礼的背叛,而是一个老人对陪伴的渴望。
感情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杜致礼的“成全”,翁帆的“陪伴”,都是杨振宁人生中重要的部分。
就像杨振宁自己说的,“人生很长,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缘分,珍惜当下,就是对过去最好的怀念”。
北京晚报——昔日物理系"大咖":婚姻多是科学加文艺组合(图)2013年12月08日15:55
中国新闻网——杨振宁两次婚姻都是师生恋 前妻是杜聿明之女 2008-10-08
中华网——杨振宁两任妻子都是其学生 首任妻子生1女2子 2014-10-09
更新时间:2025-08-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