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想逼中国低头买单?结果美大豆烂在地里,农民怒喊强迫没用

美国中西部广袤农田里,大豆堆积如山的场景正成为豆农们的噩梦。

马里兰州的豆农大卫·布里尔公开喊话特朗普政府:“不能强迫中国人做任何事情。”

这句朴素的抱怨背后,是中美贸易博弈中一个残酷现实:尽管美国政府试图通过关税和施压改变中国行为,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大豆进口国,始终掌握着采购主动权。

大豆滞销背后的贸易僵局

2025年美国迎来史上最大规模大豆丰收之一,但丰收喜悦很快被滞销焦虑取代。

截至10月23日当周,美国对中国大豆装运量再度归零,2025/2026年度迄今的出口检验量同比暴跌36.9%。更令豆农沮丧的是,中国9月自美国进口大豆量降至零,这是自2018年11月以来的首次。

谷仓倒塌事故在社交媒体上疯传,虽无法直接归咎于贸易战,但爆满的库存与年久失修的基础设施交织成一幅美国农业疲态的缩影。

新闻报道截图

新闻报道截图

中国买家之所以“不低头”,源于其成功的进口多元化战略。

2025年上半年,中国自美国进口大豆占比骤降至35%,而巴西凭借每吨比美国低21美元的价格优势稳居主导地位,阿根廷和乌拉圭也异军突起,预计2025/2026年度对华出口可能达1000万吨。

这种格局下,美国大豆即便降价也难以竞争,因为中国已将大豆采购作为贸易谈判筹码,精准打击了美国农业的“七寸”。

特朗普的核心支持者中,农民群体历来是铁杆票仓,但现实困境正在动摇这种支持。

美国大豆协会主席凯莱布·拉格兰8月致信特朗普,警告豆农面临“极大的财务压力”。

更讽刺的是,财政部长贝森特声称自己也是“豆农”,能感受痛苦,可他持有价值2500万美元的农田,每年租金收入超百万美元。

这种“精英与平民”的对比,凸显了华盛顿决策层与真实农业困境的脱节。


媒体报道截图

农民们的自救行动显得力不从心,有人远赴越南、菲律宾推销大豆,但正如豆农坦言:“无法在一夜之间找到能替代中国的市场”。

日本近期承诺购买80亿美元美国农产品,但这一数字与中国年均2500万吨的进口规模相比仍是杯水车薪。

布里尔等人主张的“良好合作伙伴”关系,实则代表了务实派的声音:与其强迫中国,不如重建互信。

媒体报道截图

但特朗普政府的对抗策略,反而让美国豆农成了贸易战中最先流血的人。

中美大豆贸易的僵局,本质上是一场围绕供应链主导权的较量。中国通过调整采购节奏展现战略定力,而美国则在农民诉求与政治姿态间陷入两难。

这场博弈的结局,将取决于谁更能承受长期消耗。

中国为何掌握主动权

中国对大豆进口的控制力来自三重优势:一是市场体量无可替代,全球60%的大豆贸易流向中国;二是供应链弹性强大,通过扩大南美采购、试探阿根廷豆粕进口,甚至推动国内自给策略,有效降低了对美依赖;三是政策协调一致,将大豆采购与稀土出口等议题联动,形成谈判组合拳。

例如在10月底两国领导人会晤前,中粮集团购入18万吨美国大豆,这种精准释放善意的操作,既缓和关系又不失主导权。

美国试图用关税扭转局面的尝试已显疲态,拜登政府虽对新能源领域加征高额关税,但大豆作为民生商品,难以通过单边制裁破局。

更关键的是,中国对美豆需求已从“刚需”转为“调节阀”,2025年中国一季度大豆采购缺口仅700-800万吨,而往年同期对美采购达2000万吨,这意味着即使谈判达成,美国能争取的空间也已缩水。

媒体报道截图

未来走向与潜在转机

短期看,11月APEC会议将是关键节点。

若双方达成协议,美豆可能在11月上旬启动装船,但首批货物要到2026年1月才能抵华。

这种时间差恰好给了中国观察美国政策稳定性的窗口,特朗普若再次摇摆,采购随时可能中止。

长期而言,美国农业必须面对结构性调整。

一是开拓替代市场,如日本对可再生能源原料的需求;二是转型高附加值产品,比如发展生物燃料加工;三是重建对华贸易信任,这需要美国摒弃“强迫式”外交,转向布里尔所倡导的伙伴关系。

毕竟,中国大豆市场不会消失,但美国能否留在牌桌上,取决于华盛顿是否愿意承认: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里,施压从来不是赢家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1

标签:财经   大豆   买单   中国   没用   农民   美国   采购   截图   贸易   关税   华盛顿   中美   阿根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