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为了手机,威胁你时,只要狠心做这3件事,他就会束手就擒

01

儿子今年12岁,上六年级,成绩在班里中等。

去年国庆节,我们回老家,看着亲戚家的孩子都捧着手机玩。我拗不过他,只好给了他。

结果,那一周,他彻底玩疯了,除了吃饭,几乎眼睛就没离开过屏幕。

我当时想,假期放松一下也正常。

可没想到,这心一旦玩野了,想收回来就难了。

回到家,儿子就像着了魔一样,天天吵着要手机,作业也写得乱七八糟。

没办法,我只好先哄着他:“行,先玩半小时,玩完必须认真写作业,写完了我检查。”

他满口答应。

结果,半小时的定时器一响,他还是抱着手机不撒手。“五分钟!再五分钟!”

等五分钟变成十分钟,十分钟变成二十分钟后。看我要上手去抢,儿子直接崩溃了,跺着脚又哭又闹。

几次三番下来,我彻底被他搞毛了,当场发飙,直接给他立规矩:

从今天起,手机没收!一个星期只能周末玩一次,一次一小时,平时不准碰!

谁知,这小子跟我闹了几天后,居然学会了新招,拿学习来要挟我——“不给手机,我就不去上学了。”

气得我直接上手揍了他两巴掌:“再说一遍?反了你了!”

可没想到,第二天,他真的不去学校了,怎么喊都不起床。

最后还是我妥协了:

行,手机可以给你。但是,你必须保证不耽误学习,而且下次考试必须进班里前20名。


做到了,每天我奖励你玩半个小时。要是退步了,手机立刻没收,一周都不准碰!

本以为我找到了一个能“控制”儿子的方法。

结果,他天天跟我讨价还价:

这次数学特别难,前20名不公平,25行不行?


我今天多背了10个单词,能不能多玩10分钟?


……

这下可好,学习倒变成了给我干活儿了!

老师也跟我反应:在学校儿子总是心不在焉的,上课没精神,但只要一放学就立马满血复活了。

我知道,他这是惦记着回家看手机。

更气人的是,最近我发现有好几次,儿子半夜偷偷拿我手机玩。

凌晨两三点,他还在刷视频。

等我去质问他,他一开始嘴硬,后来直接耍无赖:

“谁让你放那儿的?你不放那儿,我不就拿不到了吗?”

我气得浑身发抖,真怕再这样下去,别说考高中了,儿子初中能不能念完都是个问题。


02

为了不让儿子就这么废了,我不得不想办法,逼着自己去学习。

后来,在一篇文章中,我读到一段话——孩子用学习来要挟,这个苗头,绝对不能惯!这不是尊重,是“抢劫”!

瞬间警醒了我!

当孩子发现“只要我不吃饭,妈妈就会给我买玩具”、“只要我不学习,爸爸就会给我玩手机”时,他就学会了用要挟来解决问题。


这种思维方式非常危险,今天他用这招对付父母,长大了就可能用这招对付同学、同事,甚至为了达到目的,不惜触碰底线。

所以,家长一定要斩断孩子“要挟”的念头。

看到这里,感觉我的后背直冒冷汗。

之前儿子跟我闹的时候,我光想着怎么让他去上学,根本没想这么多。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就不应该妥协,开这个坏头!


另外,我还犯了一个非常大的错:拿孩子的学习,跟手机做交易!

我之前那种“考好了就奖励,考不好就惩罚”的做法,等于在暗示儿子——学习是为父母而学的,他只是在完成父母布置的任务。

这么一来,儿子的学习动力,全在手机上了,而不是学习本身。

而且,当孩子一旦知道了家长的软肋是学习,他就会拿“不上学”来威胁。

特别是,看到父母因为怕他不学习而妥协后,变得更有恃无恐。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想要打破这个死循环,把孩子拉回正轨,家长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他这种“要挟”的思维,而不是手机本身。

明白了这些,我赶紧跟儿子讲清楚了下面3件事,把手机跟学习的联系分开,断掉孩子威胁我的资本。


03

1、第一件事:孩子,你可以表达情绪,但不能以此来要挟父母!

周末,我找了一些青少年因冲动犯错的案例,拉着儿子一起看,想让他明白这件事的严重性。

结束后我告诉他:

一个习惯要挟别人的人,长大了会有法律风险的。


你想想,如果以后你跟同学闹矛盾了,也用这招要挟别人,会怎么样?


人家可能一时会怕你、让着你,但心里肯定不舒服,慢慢地,就不会再真心跟你做朋友了。

我看着他的眼睛,放缓了语速:

时间长了,你就会发现,当‘要挟’成为你解决问题的习惯,那将来就有可能会触碰法律的底线,到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


其实,妈妈特别理解你想玩手机的心情,这没问题,谁都想放松。


你可以哭、可以闹、也可以坐下来好好谈,这都行,但‘要挟’这一招,在我们家,从今天起,行不通了。


如果今后你再用这招,那对不起,关于手机的所有讨论,立刻暂停。我不会在被威胁的情况下,跟你谈任何条件。


相反,如果你能做到有话好好说,积极地沟通,并且能遵守我们共同定下的规矩,我可以让你自由地使用手机,因为妈妈信任你。

这次儿子没再犟嘴,点点头。看来,我的话他听进去了。


2、第二件事:孩子,手机可以给你,你也值得拥有手机,这跟学习和成绩没有任何关系

以前,我就给儿子灌输了错误的思维:学习好,才能玩手机,需要拿成绩换手机。

他的所有学习动力,都是来源于手机,学习的目的,也退化成了“能玩多久手机”。

这种用娱乐来悬赏学习的“交易”,看似短期有效,实际上却摧毁了他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责任感。

于是,我把手机重新还给了他,并告诉他:

妈妈给你手机,不是因为你考了多少分。你考得好,我会为你高兴,但那是你努力的结果,这跟手机没关系。


就算你没考好,我也不会拿手机来惩罚,因为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手机也是你生活中需要学会管理的工具。


这两件事,不能搅和在一起。

儿子很开心,接过手机时眼睛都亮了。当天就主动提前完成了作业。

没有了来自我的“必须考好才能玩”的负担,他反而更轻松了。

两周后的一次数学单元小测试,儿子成绩居然提高了10个名次。

看他表现不错,我偷偷买了他最想要的那款球鞋,并告诉儿子:

这是给你的惊喜。不过这跟手机和成绩都没有关系,是因为妈妈看到你最近状态很好,很努力,想要为你庆祝!


3、第三件事:孩子,我们不接受要挟,但我们愿意陪你一起面对挑战,承担后果

很多时候,孩子喜欢用“要挟”这一招来达到目的,归根结底是家长太容易妥协,总担心他真的不写作业、考不好等等。

但事实上,孩子抓的就是家长这样的“软肋”,而且一旦发现这招管用,就会屡试不爽。

所以,面对儿子的无理要求,我不再妥协,而是让他自己承担相应的后果。

上周,英语老师要求每天背诵并打卡一段课文。儿子背了两天就烦了,开始跟我耍赖。

“妈,今天我不想背了,太困了,你帮我跟老师请个假呗?”

我说不行,这是规定。

他立马就来劲了,把书一推:

“不请假是吧?行!那明天的小测我也不考了!反正我也不会!”

看他又拿考试来要挟,我刚想着急,但还是忍住了:

“背不背课文是你的事,明天的测试也可以不考,只要你想清楚后果就行。”

他白了我一眼:“什么后果?”

“后果就是,今天不打卡,老师会在班级群里点名批评你;明天不参加小测,你的成绩就是零分,会计入总评……

说完,我就没再管他。那天晚上,他真的没打卡。

第二天放学回来,儿子耷拉个脸,一进门就把自己关屋里。

晚饭时,他主动跟我说:“今天老师点我名了,还让我罚站,真是太丢人了!”

我给他夹了块排骨,说:“嗯,确实挺难为情的。不过,你能主动跟妈妈说,还是很勇敢的。”

那天晚上,儿子没等我催,自己默默地把落下的课文背完,打了卡。

经历过这一切,我也逐渐明白:永远不要把学习和生活中不相干的奖励,联系在一起,否则,孩子就会把学习当成交换条件的筹码。

如果已经形成了这种错误的观念,家长一定要及时切断!

当孩子用学习来要挟家长时,不要害怕,更不要上当,守住原则,不再妥协,坚定地告诉他底线和责任,把属于他自己的人生课题还给他。

最后,给大家一个忠告——想要戒掉孩子的“要挟”,得先戒掉我们自己的“焦虑”和“心软”。

当我们不再被孩子的“不学习”威胁、绑架时,孩子才能真正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0

标签:育儿   束手就擒   狠心   孩子   手机   儿子   家长   成绩   妈妈   目的   后果   作业   父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