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块巴掌大的芝士吐司售价21元,一个坚果欧包标价28元,一袋黄油吐司价格突破39元……
这半年以来,“面包刺客”一词频繁登上热搜,成为继“雪糕刺客”、“酸奶刺客”后的又一消费争议焦点。
消费者在结账时频频遭遇“价格惊吓”,直呼“月薪两万也吃不起”。与此同时,传统面包店正在大规模倒闭,烘焙行业平均存活时长仅32个月,58%的门店在两年内关门歇业。

“面包刺客”打破了大众对面包“平价主食”的传统认知,从过去3元肉松面包、5元奶油面包的亲民定位,蜕变为动辄数十元甚至上百元的“轻奢消费品”,其价格冲击力往往让消费者直呼“钱包被刺痛”。

不同于普通高价商品,“面包刺客”的核心特征在于“隐蔽性”与“反差感”——门店常弱化价格标签,借助精致包装、异域命名或陈列位置误导消费者,直到结算时才暴露真实价格。背后折射出烘焙行业从“功能型消费”向“体验型消费”转型中的异化现象,部分品牌将营销噱头凌驾于产品本质之上,用“高端人设”掩盖价格泡沫。
这些面包店通常位于高档商场,通过场景化营销、创意产品和社群运营吸引年轻消费者,成为年轻人眼中的“网红打卡地”。
店面设计别具特色,产品取着“欧坦得”、“恰巴塔”等新奇名字,大量使用外语直译或自造词,让面包自带“高级感”。

多少钱算是“面包刺客”?

根据多项调查,绝大多数消费者能接受的面包价格在20元以内。
新浪微博曾发起一项关于面包价格的调查,共有34.4万网友参与投票。结果显示,选择“10元以内”和“10元到20元”的网友共占比超九成。
然而,现实情况远非如此。精品烘焙店内的面包单价普遍在20元至40元之间。巴掌大的面包售价16元至20元,随便选两三个就要50多元。更有甚者,如北京某网红面包店推出的“黑山吐司”,售价高达128元。
从市场实际情况看,一线城市的“刺客阈值”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在北上广深等核心城市的高端商场中,单款面包售价超过30元即可归入“刺客”范畴——大众点评数据显示,热门烘焙店Top10的近6千款产品中,30元以上的高价单品占比持续攀升,而10元以下的平价面包占比已不足一成。
更具冲击力的是“按片计价”的极致案例,盒马推出的“欧坦得酵醒系列”切片欧包,单袋仅含120克切片,售价却达12.9元至16.9元,因单价过高被网友直接冠上“刺客标杆”称号。

从消费心理来看,当面包价格逼近同类正餐成本时,更易被认定为“刺客”。正如消费者吐槽:“20元面包顶得上一顿豪华猪脚饭”,这种“价格锚点失衡”是引发反感的关键——毕竟传统认知中,面包作为早餐或零食,价格本应低于正餐消费。此外,缺乏价格明示的产品更易触发“刺客感知”,即便售价20元左右,若未提前标注仍可能引发争议。

近年来,高价面包店在一二线城市密集布局,其定价与产品策略极具代表性。
表1.被普遍认为的售卖高价面包的店铺及高价面包价格

这些品牌普遍采用“原料溢价”策略,宣称使用法国AOP黄油、日本宇治抹茶、比利时进口酸面团等高端原料,并通过“48小时慢发酵”“手作现烤”等工艺描述强化价值感。部分品牌还推出“节庆限定款”刷新价格上限,如圣诞节期间的“潘娜托尼”面包,1公斤装最高售价达698元,仍需提前预定且顺丰到付。


这几天,“静安面包房”这家在上海经营了40年的老品牌,传出门店全关的消息。

静安面包房的兴衰是行业缩影。1985年,静安面包房作为上海第一家中外合资经营的法式面包房开业。其法棍曾是上海人的“时尚单品”,一根卖5角2分,还要加2两粮票。
2020年,静安面包房门店数量曾达到83家的历史最高点。而如今,这30多家门店大部分在这两天突然关门歇业。
传统面包店正经历“闭店潮”,行业生存现状愈发严峻。
数据显示,目前烘焙门店平均存活时长仅32个月,58%的门店在开业两年内倒闭,能持续运营超过四年的门店占比仅24%。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行业洗牌加剧:老牌连锁品牌克莉丝汀、熊猫不走、勿理堂相继宣告倒闭;虎头局、墨茉点心局、皇家美孚、85°C等知名品牌也出现大规模闭店,部分区域门店缩减超50%。
传统面包店的衰败源于多重压力叠加:
其一,成本攀升挤压利润空间——面粉、糖、黄油等核心原料价格近年大幅上涨,叠加城市核心区域租金高企,单店月租金动辄数十万元;
其二,竞争格局剧变,面临“两头夹击”——高端市场被网红品牌抢占,大众市场又遭遇“2元面包店”分流,后者近一年新增4300家门店,以极致低价吸引价格敏感型消费者;

其三,产品创新不足,传统面包店多依赖标准化工业生产,口感与品类同质化严重,难以满足消费者对“新鲜度”“健康性”的升级需求。

高价面包店的“网红光环”能否转化为持久生命力,答案取决于其能否突破“营销依赖”与“成本魔咒”的双重桎梏,从目前行业态势看,其长久发展面临多重挑战。
1、生存优势的局限性
高价面包店的短期火爆并非偶然,而是精准契合了部分消费需求:在K型消费分化背景下,部分群体愿意为“情绪价值”与“社交资本”买单,门店的设计感装修、精致包装成为天然“打卡素材”;“限量供应”、“黄牛代购”等饥饿营销手段,利用“稀缺性心理”刺激消费,武汉手作面包店“不晚”甚至出现“开团3分钟排号超3000”的盛况。

此外,部分品牌确实在原料与工艺上实现升级,如酸面包主打“清洁标签”,具有低升糖指数、高消化吸收率等特点,吸引了健康意识较强的客群。
但这些优势存在明显边界——精准客群规模有限,且对价格敏感度低的消费者更注重“价值匹配”,一旦发现“高价≠高品质”,便会迅速流失;社交属性依赖持续营销投入,当新鲜感消退,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品牌极易被新网红替代。
2、不可持续的发展瓶颈
高价面包店的“隐疾”已逐渐显现,成为制约长久发展的关键:
首先是成本压力难以转嫁。这类品牌多采用直营模式,选址集中于高端商场,单店月租金可达百万元;“手作现烤”模式需配备4-6名面包师及6名以上门店员工,月人工支出超10万元。叠加原料涨价与高达50%的产品报损率,成本压力最终只能通过涨价传导给消费者,形成“价格越高→客流越少→成本占比越高”的恶性循环。

其次,性价比争议持续发酵。不少品牌陷入“营销大于品质”的质疑,盒马16.9元一片的面包被指“口感与普通坚果面包无差异”,部分手作面包店被曝光“热量表造假”“生产环境堪忧”,让消费者对“高价理由”产生怀疑。
核心因素,竞争生态发生剧变。低价赛道已出现强力玩家,海底捞旗下烘焙品牌“拾瓦耍”落地杭州,60%以上产品定价低于10元,最贵单品不超过30元,以“质价比”策略分流客群。在北京,传统餐饮品牌紫光园推出烘焙产品,售价在5元以下。
另外,消费者对“智商税”的警惕性提升,社交媒体上“反面包刺客”的讨论热度持续走高,倒逼行业回归理性。
结 语
烘焙行业是一个门槛低、竞争激烈的领域。消费者口味变化快,品牌难以形成持久的竞争力。
数据显示,中国烘焙行业的CR5(行业前五名的市场占有率之和)只有10%。超过五成的连锁品牌,门店数都到不了20家,出不了本省甚至本市。
济南大学商学院教授朱瑾认为,高端面包店的目标客群终归有限,“可以买贵的,但不能买贵了”是消费者的核心诉求。若不能实现“价格——价值”匹配,仅靠营销套路支撑的高价模式,终将重蹈此前闭店品牌的覆辙。

“面包刺客”的高价模式永远成不了行业主流,那些现在看起来火爆的高价面包店,依赖的是流量红利,众所周知,靠流量出圈儿的店铺,就算是品牌,多数是“来得快、取得也快”。“面包刺客”肯定也避免不了“雪糕刺客”、“酸奶刺客”的密云。还是眼光向下,以品质为基、以效率降本、以精准定位为纲,才有可能在烘焙行业的激烈竞争中长久立足。
END
提示:
* 本文为“食材界”原创,欢迎业内外媒体转载。
* 关注“食材界”头条号,“今日头条”搜索“食材界”。
* 本文同步“食材界”微信公众号(ID:ShicaiWorld)。
更新时间:2025-10-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