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了,我们已经习惯了科技圈、金融圈、甚至快餐圈的“印度面孔”。谷歌、微软、星巴克这些熟悉的名字背后,挂着一串串听起来就不怎么好念的印度姓氏。
这些年,印度裔高管横扫欧美,俨然成了“全球CEO批发地”。但从去年开始,画风变了。一个接一个的“印度掌门人”被请下舞台,有的来不及收拾行李,有的连句告别都没来得及说。
一时间,从硅谷到华尔街,“印度式管理”三个字成了热搜词,也成了争议的焦点。别急着扣帽子说“歧视”,这事儿要慢慢讲。别忘了,接下来,这股风可能吹到东亚,吹到日本。谁也不想自己家企业也变成“寸草不生”的试验田。
时间回到2024年,美国企业界突然掀起一股“换帅潮”。据说,一年内就有近两百位CEO离职,光是被赶走的就有七十多个。让人惊讶的是,其中不少都是印度裔。不是说他们不行,而是这股“印度CEO热”来得快,退得也挺狠。
你看星巴克,曾经的印度裔CEO纳拉辛汉,刚上任时媒体一阵猛夸,说他有“全球视野”“跨文化经验”,结果没撑多久就走人了。公司业绩连着两个季度下滑,股价也跟着跌,工会问题越闹越大。这个咖啡巨头,连杯热咖啡都没给他留下。
WeWork那个“共享办公的梦”,也没撑住。印度裔CEO马特拉尼上任时被寄予厚望,想让公司起死回生,结果业务烂到根上,实在救不回来,最后只能自己走人。
印度裔CEO纳拉辛汉
还有平台X(原推特)更直接。马斯克一上来就把印度裔前任CEO阿格拉瓦尔扫地出门,还在网上公开吐槽说“他啥也没干”。这话虽然直白,但也让人看清了,资本圈的容忍度正在缩水,对CEO的容错空间越来越小。
而那些还没下台的,比如谷歌的皮查伊,也坐得不太安稳。AI发展不力,投资人不满意,媒体天天喊他该退场了。这位曾被捧为“科技大脑”的印度高管,现在也是风雨飘摇。
从外界看,似乎印度裔CEO突然就“集体掉链子”。但真的是他们变差了吗?还是另有隐情?这就得往深里说了。
谷歌的皮查伊
这些高管,很多都是聪明人,学历背景一流,工作履历也没得挑。但问题是,他们带着一套“印度式”的管理思路,到了欧美企业里,却常常不合拍。
最典型的,就是Greptile这家初创公司。印度裔CEO古普塔搞了个84小时工作制。什么意思?就是早上九点干到晚上十一点,周末也不休息。他自己挺自信,说这是“火箭发射级”的效率。但员工却差点炸锅,网上一搜,全是骂声:“我们是来上班的,不是来受刑的。”
还有Better.com的CEO维沙尔·加格,把“冷血裁员”演绎到了极致。他开个视频会议,面对面裁掉900人,还说“你们不用再担心工作了”。这话听着就让人心里发凉。员工不是机器,哪能这么硬碰硬?
而在更深层,印度裔高管身上的“抱团文化”也在引发反感。有员工爆料,说公司一换成印度CEO,管理层马上全换成印度人,原来的团队被打散,升职加薪通道也被堵死。甚至有人说:“我在老公司待了六年,结果新CEO上任三个月,整个部门都被替换了。”
这不是个别现象。很多企业里都出现了类似的“印度圈子”,什么事都内部消化,什么资源都向印度分公司倾斜。有人开玩笑说:“你要想升职,就得先去印度‘镀金’。”这可不是全球化,这是“内部殖民”。
更严重的是,这种管理方式已经开始影响企业安全。波音的737事故,就是个警钟。虽然CEO本人并非印度裔,但公司将飞控软件外包给印度企业,出了问题还层层推卸责任,结果导致接连三次坠机,全球航空业震动。这不是种族问题,而是管理决策出了岔子。
现在的问题是,美国这边已经开始“反思”印度军团了。可下一站呢?有迹象表明,印度裔高管正在把目光转向东亚,尤其是日本。
日本这些年也在加快国际化步伐,开始从海外引进管理人才。日企原本讲究稳重、层级、集体主义,如今也逐渐接受“外来基因”。而印度高管,正凭借他们的“英语优势”“成本控制经验”和“技术背景”,悄悄进入这个市场。
但这事儿,真不一定好搞。日本职场的文化与美国完全不同,更强调秩序、团队、和谐。一旦引入“印度式快节奏、高压管理”,恐怕冲突会更激烈。日本员工讲究“稳中求进”,你上来就搞裁员、换人、压工时,很可能直接引发反弹。
而且,日本社会对外籍高管的接受度并不高。尤其是像印度这种文化差异较大的国家,在日本的社会认同感并不强。你别看在硅谷能呼风唤雨,在东京,连公司食堂的菜单都可能看不懂。
更关键的是,现在国际格局也在变。2025年8月,我国外长王毅访问印度,两国贸易额创下新高,中印关系出现回暖。这种大背景下,印度对外的路线可能会更加灵活。而日本作为印太战略的一环,也可能被印度当成一个“新实验场”。
但问题是,日本准备好了吗?他们能接受“印度式改革”吗?从当前趋势看,可能性不大。日本社会的保守与谨慎,决定了它对外来管理模式的抵抗力远远大于美国。印度军团如果不做出调整,很可能在日本重蹈覆辙。
说到底,这件事的背后,其实是全球化走到了“下半场”。过去,全球化讲的是“哪里便宜用哪里,谁听话就提拔谁”。印度裔高管正是在这种逻辑下崛起的。他们懂英语、能吃苦、愿意“压成本”,在跨国公司体系里如鱼得水。
但现在,全球化的逻辑变了。企业不再只看效率,而是要看文化兼容、团队稳定、员工满意度。CEO不只是个“管理者”,更是个“文化融合者”。
印度裔高管的问题,并不是他们不聪明,也不是他们太强势,而是他们把一套“印度模式”硬搬到别的国家,这在过去行得通,在现在却不一定适用。这就像一把钥匙,开了美国的门,却打不开日本的锁。甚至连美国的门,现在也在换锁。
而对我们来说,这场风波也值得深思。我国也在推进国际化,不少企业走出去,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用中国人、用外国人、甚至用“海归”,都不是问题的核心。关键是,能不能找到一套真正适合本地文化、能被团队接受、也能被市场验证的管理方式。
“印度军团”的故事,像是一出全球化的试验剧。第一幕,登场;第二幕,高光;第三幕,质疑;现在,第四幕正在开始。他们曾是硅谷的“尖刀”,现在却成了反思全球化的“镜子”。日本可能是下一个舞台,但这块舞台,没那么好演。
“寸草不生”不是因为谁太强,而是因为方法不对。文化,不是靠压榨和效率就能征服的。真正能让企业走得远的,是理解、融合和尊重。接下来,就看印度高管能不能学会换把钥匙,打开一扇真正属于未来的大门。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