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多年的数码圈爱好者,我至今都对国产品牌的技术执着心生敬意。但就在最近了解完测评博主“蓝*”(下称蓝某)的风波后我才意识到:这个曾让我热血沸腾的行业,正在被流量与偏见撕扯得面目全非。
2025年4月那封律师函,不仅是国产品牌TCL对蓝某近几年双标式评测的回应,更像一记重锤砸向测评行业的玻璃幕墙——我们赫然发现,某些标榜"客观中立"的测评背后,藏着精密的商业算计与扭曲的技术叙事。
今天我就以爱好者与消费者的双重身份,客观地谈谈我的想法。
事件起因是4月10日,自媒体博主蓝某微博晒出TCL发送的律师函,指控其测评内容存在“不客观、不全面的评价表述”,涉嫌抹黑品牌商誉。这场争议不仅暴露了测评行业的灰色地带,更引发了对测评博主职业底线的广泛讨论。
行业惯例与测评伦理:谁在定义“客观”?
在测评博主蓝某与TCL的争议中,技术细节的遮蔽与选择性曝光暴露了更深层的行业乱象。
● 反射率争议:行业共性现象被选择性放大
首先需厘清的是,低反膜技术本身存在不同标准层级,从行业领先的0.5%到常见的1.2%、1.8%构成技术阶梯。TCL采用的0.5%反射率实为当前显示领域zui高标准,而某品牌部分机型采用的AGLR技术低反膜反射率至今未公布——这一关键恰是衡量屏幕抗光能力的重要标尺。
蓝某在抨击TCL"玩文字游戏"时,却对某品牌同系列产品不同尺寸反射率差异(如黑曜屏Pro的反射率从2024年的1.28%升至2025年的1.8%)避而不谈,这种选择性失明究竟是源于专业认知局限(不懂),还是刻意制造信息茧房(懂但不说)?
TCL客观描述事实被定义成文字游戏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屏幕技术路线差异对整机画质的颠覆性影响。我有注意到他上个月有条微博还“特意”为网友科普了下,说带低反的屏就是黑曜屏,不分VA和IPS(因为某品牌一个系列有VA/IPS),但懂行的都知道,VA软屏和IPS硬屏的区别很大。
VA软屏与IPS硬屏因液晶分子排列方式的根本差异,即便搭载相同低反膜,整机反射率仍会产生显著偏差。某些品牌同一系列不同尺寸采用不同种类的屏幕,但在宣传中只宣传指标较好的某一两个尺寸的参数,更有甚者是某些品牌同一个概念的屏幕在不同年份的指标和定义竟然完全不同。耐人寻味的是,蓝某对这类"同名不同质"的行业潜规则保持缄默,却将火力集中于严格区分膜层参数、且主动锁定华星高阶HVA屏保障整机反射率稳定的TCL。这种双重标准背后,是否存在商业利益现象?
某品牌24年黑曜屏 Pro采用1.28%反射率,25年“升级后”是1.8%反射率
某品牌电视产品的墨晶屏宣传页面
TCL早在用户询问阶段即主动公示整机反射率参数,较蓝某发难视频提前近三周。该企业为确保参数严谨性,不仅详细说明测试环境标准,更通过供应链管控将屏幕统一为华星光电HVA高阶屏,从根源避免硬件混用导致的数据波动。
反观蓝某在完整时间线清晰可溯的情况下,仍构建"企业被迫补救"的叙事框架,这种违背事实的指控方式,已然超出技术探讨范畴,演变为利用公众认知时差的话术操控。当测评博主既能定义"行业标准"又能审判企业时,谁来监督“监督者”?这场争议撕开的不仅是技术参数的争议,更是整个测评生态的信任危机。
蓝某罔顾事实试图引导舆论
● “峰值功率”宣传的行业潜规则
蓝某抨击TCL线下产品标注峰值功率,然而对某品牌线上产品为了凸显数值参数大,一概宣传峰值功率却闭口不提。此类选择性批判,实为通过信息不对等制造用户恐慌。
● 品牌立场固化:某品牌“豁免”与TCL“原罪”
蓝某拆机TCL T7L Pro时暗示“虚假宣传”,却对某品牌其中一款产品无独立画质芯片情况轻描淡写,甚至主动为其辩护,这让我想起小米遭遇的“黑公关”逻辑一致——通过双重标准塑造某一品牌的“天然劣势”。
测评某品牌产品表示没有独立画质芯片也不影响画质
仔细观察会发现,蓝某对"画质芯片"的评判标准充满玄机:TCL的TSR芯片被贬为"营销噱头",某品牌的芯片却成了"自研之光"。
拆机T7L Pro暗示厂家虚假宣传没有TSR画质芯片
● 亮度的双标逻辑
对峰值亮度的测评和表达,蓝某对某品牌和TCL也有“两幅面孔”:某品牌其中一款产品的官方宣传峰值亮度5800尼特,但实际测试中其HDR小窗口亮度3176尼特、全屏900尼特。峰值亮度实际达成率才55%,但评测中竟描述为“足够明亮”。
反观测评TCL Q10K Pro时,官方宣传峰值亮度5500尼特(85吋版本),实测小窗口亮度却高达7000尼特(HDR标准模式),远超标称值。测评中博主对于这种“反向虚标”不仅未肯定其亮度超标的优势,反而提出“建议”,暗示用户需“手动调节亮度”,间接质疑其亮度过高可能影响观感,体现出对两个品牌的标准不统一。实际上,TCL已通过万象分区控光技术解决了高亮度下的控光难题,其亮度与控光能力是协同优化的技术突破,而非单纯“数值堆砌”。
“双标”测评某品牌产品与TCL Q10K的峰值亮度
争议焦点:测评中的“选择性失明”与双标操作
在反复研读蓝某近百篇测评文章和视频后,我发现了令人发凉的规律:他对TCL的批判,早已超越技术讨论范畴,演变为系统性的话术操控。
● 参数解读双标:技术术语沦为攻击工具
说实话,作为一个行业的意见领袖,我认为客观、中立、不带主观臆断是对这个行业最基本的尊重。蓝某对TCL 288Hz刷新率贬为“无用”,却对某品牌300Hz/330Hz技术含糊其辞,甚至暗示“有点用处”,这种“双标式舆论操控”通过选择性解读技术参数制造信息不对称。
蓝某在TCL的产品评测中,表达288Hz刷新率没有价值
对使用同样技术的某品牌300Hz/330Hz产品避而不谈,甚至说有点用处
● 舆论操控:评论区治理的“一言堂”
有不少用户声称,蓝某被指通过关小黑屋、删评等手段塑造“信息茧房”,压制真实用户反馈,选择性呈现评价:用户反映其“只许夸不许骂”,客观批评TCL的评论遭删除,甚至怼无辜路人以博取流量。某乎的“创作者等级”机制赋予头部博主更大曝光权限,蓝某作为数码领域头部账号,其内容长期占据相关问答前列,进一步挤压多元声音。这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舆论操控,比技术缺陷都可怕。
企业应对与行业反思:TCL的沉默与爆发
蓝某这种工业化生产的"双标测评",让测评沦为真人秀剧本——观众以为在看《消费者报告》,实则是《楚门的世界》。
如果蓝某的评测被证实存在的"选择性测试""双标解读""技术误读"等行为,那么这会涉嫌构"误导性信息传播"的规定。TCL此次自卫行动,或将成为界定测评言论边界的标志性案例。
值得关注的是,TCL在近两年遭受持续性评测攻击的情况下,能忍到现在才发律师函,我看TCL不是格局小了,而是太能忍了,被蓝某一直踩一捧一,还能合作几年,心真大!这种隐忍背后,我相信是其行业地位支撑的技术自信。
这场风波最可怕的不是某个博主的堕落,而是整个行业信任基石的崩塌。
当技术解读沦为商战工具,受伤害的何止TCL?本次事件暴露出测评行业的“灰产化”危机:当技术解读异化为流量工具,当参数对比沦为商战武器,最终受损的不仅是企业商誉,更是整个消费电子产业的创新生态。
TCL的克制与反击,为行业树立了"用技术对抗诋毁,用法律捍卫创新"的标杆。从TCL的操作可以看出:真正的技术自信,经得起任何显微镜的审视,但拒绝被“哈哈镜“扭曲。消费者需警惕测评中的“选择性失明”的意见领袖,优先参考多源评测与真实用户反馈。
这场战役,也许不是TCL对抗某个博主,而是制造业的长期主义与投机主义的终极对决。测评行业的自我净化,或许正需要更多这样的"较真"时刻。
更新时间:2025-04-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