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奇,台湾小学课本里的老蒋,到底是什么形象?

台湾教科书中的蒋介石形象经历了一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演变,从威权时代的“民族救星”逐渐转变为多元视角下的历史人物。这一过程不仅折射出台湾社会政治生态的变迁,更成为观察历史教育如何被权力塑造的典型样本。

1949以后国民党退到台湾,威权压着学校这一层在那,课本里把蒋介石往完美领袖去写,小学课文里冒出来《蒋总统小的时候》《爱国的蒋总统》,说他小时候洒水扫地,盯着逆流的小鱼想人生的勇气,还在日本教官面前捍卫民族尊严的故事被编进去,这些词句围着勤勉和忠勇转,把蒋介石推到学生每天都要接触的道德偶像上面,教室墙上挂画像,升旗仪式要向他行礼,作业本封面印着他的训词,学校空间里从上到下都是一套个人崇拜的安排,目的很清楚就是在政权不稳的时候靠教育去立一个权威的符号,让统治的合法性站住脚。

1987解严以后形象开始拐弯,社会往开放走,课本把之前没写进去的史实放进来,白色恐怖和二二八出现在教材里,蒋介石从抗战英雄变成一个有争议的对象,民进党执政推动去蒋化这一条更往前走,全台拆铜像,学校路名做调整,教材把颂扬的段落删掉,换成对威权统治带来社会伤痕的叙述,这样的改变让人看到政治力量在重新定历史的讲法,另一边也冒出新的讨论,部分民众讲抗战贡献不能被忽略,社会对同一段历史出现不同的评价。

21世纪以后课本的写法往平衡靠拢,2008年之后的教材承认蒋介石在抗战里的角色,也把统治时期的镇压写进来,用贡献和过失并存的说法去呈现,教育的路子从灌输立场改为培养批判思维,学生面对多种史料自己做判断,政党轮替还在左右教材编写,民进党把本土史的份量加重蒋介石的篇幅就缩,国民党希望保住他的历史位置,课本跟着执政党更迭来回调整。

蒋介石形象的变换其实就是台湾社会在摸索自我认同的一面,先神化再把光环拿掉到现在接受多种读法,课本既是在记录一个人评价的起落也是在展示教育怎样在不同政治议程下被重新搭起来,蒋介石从课本主角走到注脚这一步,后面的问题就摆在那,社会能不能用理性把过去看清楚,不把历史做成服务当下的工具。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9

标签:历史   台湾   课本   形象   小学   蒋介石   社会   威权   教材   政治   学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