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上秦
付聪林
我的老家在上秦,上秦是生我养我哺育我并助我成长起飞的地方。那里至今还有一方属于我的院落,尽管我搬到城里已经快20个年头了。如今很少回去,院门常年挂锁。人走院空,显得有点萧条冷寂,但那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存在,是我记忆深处最温馨的疤痕。
文思枯竭,闲暇无聊时,就会不知不觉地打开百度,顺着312线回到那个地方,会惊喜地看到院子里长着的枣树和缺了几张油毛毡的房顶,心里就涌动起无名的亲切感,幸福地停留好长时间。在惊叹网络突飞猛进的发展速度时,也会情不自禁想起在那个地方曾经生活过的人和事。
雁过留声,人过留影。余一生以文字为生,无权无势,没有什么可回报家乡的具体行动。但总觉得为用文字回报一下家乡,留下一点可圈可点的文字来聊以自慰,权当对生我养我的故土的一点春晖之情,内心或许会踏实一点,也才不愧自己为一个货真价实的上秦人。尽管大半辈子写过无以计数的宣传家乡的新闻报道,把自己也混成了一个小地方的名记者。但自认为这都是工作所为,是易碎性的应景文字。真正发自肺腑能书写家乡赞美家乡的的美文却寥寥无几,屈指可数。
上秦,总想找出点历史典故,来彰显她的文化底蕴。但查来翻去,也没有准确的定论,只能牵强附会地理解为先秦或者大秦,是和远古时期的秦始皇是有点联系的。
上秦镇和秦字有关的村子有两个,上秦村和下秦村。上秦镇政府所在地就在下秦村,上秦村也有几户姓秦的人家。除此之外,再找不出与之相联的地方了。
也许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这种熟视无睹的缘故吧!记忆中,邻近的碱滩有“穷三坝富三坝,不穷不富的老仁坝”等关于村子穷富差距的民谣,梁家墩有“三工的苴莲四工的麻,清凉寺的大西瓜”的地域种植的俗语,但上秦却找不出这样一句概括性的民谣俗语。后来,搜肠刮肚才找出了一句“要想进城,先调到上秦”的岗位调整秘笈。觉得也还能说得过去。因为多年来一些公职人员和学校老师的进城的工作调动一而再再而三的验证着上秦地处甘州城郊的区位优势。
上秦是张掖的东大门。“一出东门一堆灰,两个老鬼都姓崔,一个叫个崔嘟噜八,一个叫个八嘟噜崔”。这是张掖秧歌中”膏药匠”插科打诨的道白,说的就是上秦的李家湾村的崔家庄的崔姓人家。还有甘州小调《尿床胎》里的唱词:“尿床胎搭戏台,戏台搭好了,请着舅舅呆(看)了,尿床胎却尿床了。一尿尿了三小时,淌到了上秦的八里堡,浇了十亩八分地,最后还灌满了河湾的一涝池。”说这么多,只是想告诉大家,上秦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乡镇。
上秦地处张掖东郊,区位优势明显,国道312线和兰新铁路穿境而过。辖区内有很多省市区驻地单位。其中有名的就有甘肃省王家墩仓库,甘肃省第四劳教所,张掖市第五中学,甘州区敬老院。
上秦是个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创新创业意识比较强,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兴办乡镇企业的时候,这个镇乡镇企业有100多家,仅面粉加工厂就有37家之家,安里闸村书记刘银善曾被评为“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时任地委书记也曾给这个乡镇题词:“率先带头奔小康,创建张掖第一乡。”我在这个乡工作的时候,这个就一直挂在大会议室里,成为干部们为民服务的警世良言。
争创第一是上秦的特点之一。金家湾村建成全市第一座小康楼,张掖市第一栋乡村教育家属楼在上秦建成。曾几何时,上秦镇卫生院成为接诊率仅次于甘州区人民医院的乡镇卫生院。很多村书记因为带领群众致富有方的村书记都被破格转正为国家干部。其中有兴办企业的安里闸村书记刘银善,养鸡致富的上秦村书记张德年,种植发家的金家湾村书记汪学勤。徐赵寨村的育雏能手高权,缪家村的养鸡能手杨贵龙都被评为全国科技星火带头人。1984年出生于王家墩村的于晓栋,2012年7月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就聘任为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政府科技副区长,今年五月跨省份调任新疆塔城地区党委委员。
早年的高升庵村曾是农村学大寨的模范村,是全市第一个推广玉米带状种植的村子,当时有个口号是“远学昔阳县,近学高升庵”。王家墩村的金氏正骨法,因为稳准狠的特点,并列为甘肃省第四批非文化物质医学类项目。
上秦地方不算大,能工巧匠有一千八。一代一代的年轻人正在各行各业奋发有为,不断刷新着上秦新的辉煌点。
(作者简介:付聪林,甘肃省作协会员,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散文学会会员,甘州区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自1988年10月以来,在省市级报刊发表小说散文200多篇,新闻作品5000余件。曾获“张掖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称号,甘州区劳动模范,甘州区六届、七届政协委员,2021年11月被中华全国新闻者协会授予“从事新闻工作30年“光荣称号。现在甘州区融媒体中心供职。)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