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中老年人:立秋后不想被脑卒中 “缠”上,4个习惯趁早改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你说立秋之后我爸是不是得特别注意点?他这人总说自己身体硬朗,可我总担心哪天突然就出啥事了。”

在诊室门口,一个三十出头的儿子问着医生,他父亲在室内等候检查,坐姿笔直,但眼神明显透着疲惫。

确实,很多中老年人常以为自己身体抗打,忽视了换季带来的潜在威胁。等身体出问题才着急,已经晚了。

每年立秋之后,急诊科的脑卒中病例都有明显增加。气温昼夜差变大,血压波动大,血管应激性增强,这些都让脑部血管更容易出现破裂或堵塞。这时候,最怕的不是年纪,而是一些被忽略的生活习惯。

很多人脑子里还停留在“脑卒中是老年人的事”这个观念上。其实现在不少50岁出头的人已经被盯上了。

调查数据显示,中国35岁以上人群脑卒中患病率持续上升,55岁之后增长速度更快。到65岁后,基本每8人中就有1人存在脑供血问题。不是虚惊,是数据摆在那里。

很多人说,血压控制住了、血脂也还行,那不就没事了吗?但真相是,很多看似正常的指标,背后可能已经埋下病灶。

特别是长期熬夜、餐后犯困、白天心烦、睡觉磨牙、起夜频繁这些表面看着跟脑血管无关的小事,其实都是神经系统长期负荷的表现。

到了立秋这个节点,体温调节机制和交感神经系统都要应对外部变化,这时候如果身体内部还有隐藏压力,就很容易出事。

很多中老年人有个常见习惯——一清早起来猛喝水,觉得排毒好。可问题在于,早起空腹喝水对身体并非总是益处,特别是对于本身血管弹性变差的人。

夜间人体处于脱水状态,血液相对浓缩,一杯冷水快速进入胃肠,会引起胃肠道反射性收缩,进而刺激迷走神经,引起血压波动。心脑血管已经脆弱的人,很可能因此诱发脑供血不足或突发卒中。

还有一种更常见的习惯,吃饭过快。尤其是早餐,中老年人赶时间、没胃口或干脆“随便对付一口”,咽得快、咀嚼少,餐后10分钟不到就犯困。

这种饭后困倦不是正常反应,而是脑部短暂性供血不足的信号。

食物进入胃肠后,大量血液流向消化系统,如果本身血管狭窄或血液粘稠,脑供血就会出现波动。长此以往,脑组织的微循环代偿能力下降,诱发小血管堵塞,形成慢性缺血灶。

饭后犯困不是小事,背后是自主神经系统调节能力下降的结果。年轻人也可能有这种表现,但恢复得快。

中老年人恢复慢,而且越来越频繁,就说明脑血管系统调节余地已经不多。

可很多人一边困一边继续打麻将、看电视、低头刷手机,结果把本就吃紧的血供压到极限。卒中常发生在这种“表面安静”的时间点,不疼不痒,猝不及防。

立秋之后温差变化剧烈,有些人洗澡时喜欢水温高,一冲半小时,出来后一身汗,这种行为在夏天看起来没啥问题,但到了换季期间风险更大。

热水洗澡会扩张外周血管,洗完身体迅速冷却,血管一收缩,血压可能瞬间飙升。

特别是洗澡后走进空调房,或者冲完凉就开窗通风,这种冷热刺激容易让大脑血管出现瞬时收缩,诱发痉挛甚至破裂。

洗澡频率也不能太高。立秋后皮肤屏障变得敏感,高温水刺激加频繁清洁会让身体处于持续交感兴奋状态,睡眠质量下降,血压波动变大。而一晚睡不好,对本来血管弹性差的中老年人而言,就是一次脑卒中风险放大。

晚上吃得过晚,也是个隐患。不少人退休后晚饭时间越拖越晚,七点、八点甚至九点才动筷子,吃完又看电视或玩手机。

这种生活节奏打乱了褪黑素、胰岛素等激素的自然分泌规律,会影响血管舒缩节律。

吃完饭后马上坐着不动,还会导致血脂峰值延后,夜间血液粘稠度上升,睡觉时血流速度变慢,很容易形成小血栓。早上起来突然脑梗,很多就是这么来的。

有些人喜欢每天清晨锻炼,甚至穿着短袖短裤出门,立秋后依旧如此。这种“硬抗式”锻炼,在外人眼里是自律,但实际上对血管是个冲击。

清晨温度最低,空气湿度大,血压波动最明显,运动过早容易引起血管急速收缩,心率上升,诱发缺血性脑卒中。

研究显示,60岁以上人群在清晨5点至7点运动时发生卒中的概率,比上午9点之后高出将近三倍。

而且清晨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含量较高,氧气浓度较低,对原本有脑动脉硬化的老年人非常不友好。正确的锻炼时间应该推后至太阳升起之后,等身体苏醒、血压趋稳,再进行中等强度的活动。

再说一个非常容易忽略的因素——午睡时间过长。很多中老年人退休在家,午饭后睡觉时间一拉就超过一个小时,甚至有些人一睡两个钟头。

这种长时间的午睡会让血压在短时间内下降过多,醒来后反而波动大。而血压反复波动正是导致脑血管意外的重要因素。

美国心脏协会的研究显示,每天午睡超过90分钟的中老年人,卒中发生率比不午睡者高出25%以上。

更别说有些人午睡前还吃了高糖食物,造成血糖、胰岛素同时升高,醒来后低血糖反应严重,再加上体位改变过快,很容易出现头晕、心慌、血压骤升等症状。这类人群本身心脑血管储备能力差,血压每次剧烈波动,都是对血管的一次考验。

很多人以为脑卒中是个“终点”,其实它更像是一个“结果”,前面早就有很多信号,只是没人重视。

这些信号包括晨起头重、说话不清楚、手脚麻木、舌头发硬、走路不稳、反应迟缓等等。但很多人把这些当成“上年纪”,不去管它。等到摔倒、晕倒、偏瘫了,才后悔没早干预。

卒中不是不可预防的病。它的过程是渐进的,是每一件小事积累的产物。只要在日常生活里,把该调整的节律拉回来,风险就能降不少。

中老年人不能总靠“感觉”,也不能靠“别人都这样”当参考。血管没感觉,不代表血管没问题。真正聪明的人,是把没发生的病提前干掉,不等结果来砸。

控制卒中风险,得靠数据、节律、逻辑,不靠感觉和侥幸。把时间花在还没倒下的时候,是最划算的健康投资。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闫林鑫,许晓萌,张慧敏,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衰弱及干预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2025,15(08):48-51.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7

标签:养生   立秋   中老年人   习惯   脑卒中   血管   血压   脑血管   身体   午睡   时间   节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