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石油经济告吹?沙特认清时局,巴沙核同盟后,又一美盟友倒戈

中东局势紧绷之际,巴基斯坦与沙特阿拉伯于9月中下旬签署的战略相互防御协议,成了搅动地区乃至全球战略平衡的关键事件。

这份协议不仅将两国数十年的安全合作升级为军事同盟,明确“攻击一国即攻击两国”,更突破性地纳入巴基斯坦为沙特提供核保护的条款,间接证实了外界流传已久的“沙特赞助巴核项目换核保护伞”传闻。

对伊斯兰世界而言,这是军事团结的重要信号;但深挖协议背后,更能看清阿拉伯社会难以言说的生存困境,从对以色列的恐惧到国内统治的焦虑,从石油经济的隐忧到外部安全架构的崩塌,沙特的选择,实则是中东君主国在多重压力下的无奈破局。

协议的签署,直接导火索是以色列对卡塔尔的军事袭击。这场袭击的冲击力,远超普通军事行动,卡塔尔虽总人口仅312万,本国公民占比10%,外籍劳工占90%,却是“缩小版沙特”。

同样依赖石油经济,同样是少数王族,阿勒萨尼家族仅占本国公民5.5%,统治多数人口的君主制国家。

更致命的是,以色列的导弹轻易突破了卡塔尔花费上百亿美元构建的美西方防空网络,直抵其首都。这一幕让沙特王室陷入巨大恐慌.

若以色列能突破卡塔尔的防线,理论上也能直接打击沙特王室核心成员。此前阿拉伯社会寄望“依靠国际社会制衡以色列”的幻想,被这场袭击彻底击碎。

但沙特的担忧不止于此。协议的核心价值,远非“对抗以色列”那么简单,对沙特王室而言,这更是应对国内潜在政变风险的“护身符”。

以色列近年来频繁使用的“斩首战术”,虽对哈马斯、真主党等去中心化抵抗组织效果有限,却精准击中了沙特这类君主制国家的软肋:哈马斯不会因几位领导人死亡而瓦解,但沙特若失去1到2位关键王室成员,整个政治体系可能瞬间崩塌。

要对抗以色列,最直接的方式是打造一支强大的本国军队。但沙特的军事结构,从根源上杜绝了这种可能,其军队本质是“维护统治的工具”,而非“保卫国家的力量”。

沙特的军事体系堪称“制衡的艺术”:国防部下属陆军、海军、空军、防空部队、导弹部队五大军种,却受总参谋部与国防部双重领导,权责交错;边防警察归内政部管辖,与军方相互监督;

核心力量“国民警卫队”更是王室私人武装,成员几乎全来自与王室同源的部落,历史可追溯至沙特建国前的“伊赫万”时期。

这种结构设计,确保了军队无法形成统一力量威胁王室,但也导致了致命缺陷:军官的晋升不靠能力,靠对王室的忠诚度。普通士兵多来自阿希尔部落,高级军官则以卡希姆地区的纳吉德人为主,阶级固化严重,战斗力低下。

为维持基本作战能力,沙特不得不依赖外部力量,空军与国民警卫队的技术骨干多为巴基斯坦军官,导弹系统维护依赖外国公司,如金轮公司。

沙特的困境在于:若打造现代化军队,就必须引入先进军事思想与结构,但这会让军人意识到“抵抗侵略的障碍在国内腐朽统治”,反而可能推翻王室;若不建强兵,面对以色列的威胁又毫无还手之力。

这种“既需要军队又不敢强兵”的矛盾,让沙特只能选择“借外力”,引入巴基斯坦军队,既制衡以色列,又变相充当“外籍禁卫军”防范内部政变,这与罗马帝国启用外籍禁卫军的传统如出一辙。

沙特的选择,折射出整个阿拉伯社会的系统性危机。当下阿拉伯世界对以色列的态度,大致分为三派:以本・拉登为代表的“极端焦虑派”,走向恐怖主义;

以海合会国家为代表的“醉生梦死派”,靠石油收入与西方妥协;以部分民众为代表的“躺平派”,认为以色列人口少,熬到其衰落即可。

但这些选择都回避了一个关键问题:石油经济正在崩塌。随着全球电动汽车产业发展,阿拉伯国家赖以生存的石油收入将持续下滑,而石油经济正是维系国内稳定的核心。

靠石油财富建立的医疗、教育体系,以及对底层民众的补贴,掩盖了土地兼并、阶级固化等矛盾。

这让人联想到明末的“江南奴变”:明朝中后期江南经济发达,却因土地集中导致大量农民沦为奴仆,最终爆发起义,削弱了南明抵抗清军的力量。

如今阿拉伯国家的情况与之相似,若石油经济衰退,补贴中断,底层民众与统治阶级的矛盾可能全面爆发,“阿拉伯版奴变”并非不可能。

更危险的是,以色列已开始显露“分化阿拉伯社会”的策略,在对待叙利亚德鲁兹人时,展现出精准的政治算计。未来若阿拉伯社会内部冲突激化,可能出现部落为争夺权力与以色列、美国合作的情况,重蹈明末边军加入“汉八旗”的覆辙。

沙特过去10年的对外投资,本质就是为了防范这种风险,但以色列对卡塔尔的袭击,让这一切努力都显得杯水车薪。

巴沙协议的影响,早已超出中东范围,重塑着多极世界的战略格局。对中东而言,巴基斯坦核保护伞的延伸,标志着以色列长期垄断地区核力量的时代终结,巴核导弹射程可覆盖以色列,意味着以色列的“核威慑优势”不再绝对。

对美国而言,这是其主导的地区安全架构崩塌的信号。过去几十年,美国与海湾君主国的默契是“石油换安全”,但以色列对卡塔尔的袭击证明,美国更看重“以色列优先”,而非盟友安全。沙特选择巴基斯坦而非美国,本质是对美国安全承诺的彻底失望。

对中国而言,协议背后暗藏着“隐性收益”。巴基斯坦要履行对沙特的防御承诺,需采购更多先进武器,而中国武器在伊斯兰世界已建立口碑,某次南亚空战中,中国武器助伊斯兰国家击败敌方先进战机,这成了阿拉伯国家信任中国装备的关键。

沙特通过“资助巴基斯坦购华武器”的方式强化防御,最终将提升中国在中东的地缘影响力。最被动的则是印度。

印度依赖沙特进口石油,而巴沙结盟后,印度若与巴基斯坦爆发冲突,沙特可能以石油为筹码施压,印度的能源安全与战略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甚至可能被迫寻求中国调解南亚矛盾,陷入“马太效应”的恶性循环。

沙特与巴基斯坦的结盟,本质是中东君主国在生存压力下的“饮鸩止渴”,靠外部力量维系统治,虽能解燃眉之急,却无法解决内部的阶级矛盾、石油依赖与制度僵化。当石油经济彻底衰退,当民众不再满足于“被施舍的稳定”,阿拉伯社会终将面临根本性变革。

而对全球而言,这份协议是多极化趋势的又一注脚:美国的霸权正在松动,中国通过“武器出口+外交斡旋”,悄然提升中东影响力,巴基斯坦借核保护地位成为地区关键玩家,印度则在大国博弈中愈发被动。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明末的江南奴变警示我们,内部矛盾的积累终将超越外部威胁;罗马帝国外籍禁卫军的结局也提醒,依赖外力维系的统治难以长久。

阿拉伯世界的未来,或许不在于如何对抗以色列,而在于能否打破制度桎梏,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否则再精密的同盟协议,也不过是延缓危机的“止痛药”,而非治愈病症的“良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8

标签:财经   沙特   时局   盟友   同盟   石油   经济   以色列   巴基斯坦   阿拉伯   卡塔尔   王室   中东   美国   协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