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高温状态下,人体调节机制处在一种近乎极限的运行模式里。
核心体温一旦超过37.5℃,下丘脑调节中枢就开始发出一系列命令,让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加快分泌、呼吸频率上升,以保持内部热量平衡。
这些反应看起来正常,其实带来了巨大的耗能过程。越热,越不适合做那些会进一步打乱散热节律、拉高心肺负荷的运动。
有人以为出汗多就是锻炼有效果,实际上在高温环境中出汗只是被动散热,不等于脂肪代谢加快,也不代表身体得到了什么正向改变。
很多运动在凉爽天气是健康方式,一换到气温超过33℃的户外,就可能成了诱发中暑、心梗、横纹肌溶解等急性事件的起点。
最不适合的,是强度高、持续时间长的户外跑步。
跑步这个动作本身会让核心体温快速上升,在炎热天气中,皮肤无法有效散热,汗液蒸发速度跟不上升温节奏,核心温度持续上升到39℃以上,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都处于高压状态。
研究表明,在气温超过30℃时进行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跑步,核心体温平均上升1.8℃,而心率会在5分钟内达到最大心率的85%以上。
有基础病的人,这时候心脏供血能力可能就撑不住。
夏季户外晨跑者中,有11.7%在跑步中途出现明显心悸、气促、出冷汗等中暑前驱症状,其中35%发展为轻度热射病症状。
而这些人中,大多数并未脱水,只是单纯地未能调节好体温和运动之间的矛盾。
户外跑步在高温天气中还容易造成电解质紊乱,尤其钾、钠流失快,肌肉兴奋性下降,抽筋、跌倒等继发风险随之出现。
另一种问题明显的运动是爬山。这种运动在常温下确实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改善下肢血流,但在高温季节进行爬坡运动,身体代谢所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释放。
登高过程中,膝关节和踝关节承受的负重增加30%—50%,此时气温高、氧气分压低,心率容易失控地加快。
在气温超过32℃的山地环境中徒步2小时以上,血压波动幅度比常温环境高出18%,核心体温超过39℃者比例达到27%。
尤其是穿着不透气鞋类的人,脚部热量聚集,局部微循环受阻,更容易形成血液浓缩和下肢水肿。
而下山时一旦脚步不稳,容易跌倒或扭伤,轻则挫伤,重则骨折。
特别是老年人骨密度下降,山路本身也不稳定,在体温升高后的疲劳状态下反应能力下降,很容易出事。
还有一类很多人没意识到风险的运动高强度间歇操。
这些运动在早晚进行似乎问题不大,但很多人不顾环境温度,在白天气温最热的时段跳操,身体核心温度上升后迟迟降不下来。
这类运动虽然不是长时间负荷,但由于节奏快、跳跃频繁,加之在水泥地、塑胶地等不透气的环境下进行,地表反射热造成的体感温度远高于气温本身。
有研究测得中午时段的广场地面温度可达58℃,这会加速地面热量向下肢传导,导致腿部温度持续偏高,血液回流速度变慢。
跳跃运动还会对踝关节造成反复冲击,在气温高、身体疲劳状态下,关节滑膜液分泌下降,软骨面干涩,磨损风险增加。
有些人跳完之后膝盖刺痛、髌骨不稳,跟气温无关,根源在于运动安排错了时间点。
这些运动都不是本身不好,而是错在出现在错误的温度环境中。高温状态下,身体的调节优先级发生了变化,最优先处理的是散热,其次才是运动代谢。
当两者发生冲突时,身体会优先牺牲运动功能,让人感到疲劳、恶心、注意力不集中,这不是锻炼无效,而是神经系统在下达警报。
如果还继续强撑,内脏温度继续上升,热应激反应会被激活,热休克蛋白大量释放,细胞膜通透性改变,最终进入高温脱水、内脏功能不稳定状态。
人在这种状态下,即使水喝得够、电解质补得勤,也难以完全避免器官损伤。
很多人拿“出汗多、减肥快”当理由,选择在气温最高时做这些运动,但脂肪分解不是靠排汗完成的。
汗液的成分主要是水和少量电解质,不含脂肪酸或能量代谢产物。想通过大量出汗减脂,是个误解。
实际脂肪分解依赖的是运动后身体进入的有氧代谢状态,心率、呼吸频率、线粒体参与程度才是关键。
而高温天气下,呼吸效率下降、心率高但不稳定、线粒体氧化效率反而降低,根本不具备理想的脂肪代谢条件。
这样练出来的身体,不但瘦得慢,反而疲劳感强、恢复期延长,甚至免疫力下降。
更深一层的机制是高温运动会扰乱自主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在低温环境中活跃,有助于恢复和休息;交感神经在高温下主导,使心率、血压、皮质醇分泌升高。
长期在高温下运动,交感主导状态过强,会让心脏持续处于应激状态,表现为静息心率升高、睡眠质量变差、胃口下降、情绪烦躁等。
高温运动对肾脏也会有潜在影响。在高温下,血容量减少、肾血流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运动过程中肌肉代谢产物增加,尤其是肌酸激酶和肌红蛋白。
如果不能及时清除,就可能形成急性肾小管损伤。
有些人高温运动后出现尿色变深、腰背酸胀,甚至肌肉酸痛超过72小时,这种状态下若继续锻炼,很可能引起横纹肌溶解症。
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群体是服药人群。不少人在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病症过程中要服用药物,这些药物对体温调节、水盐代谢、电解质排出有影响。
举个例子,服用利尿剂的人更容易脱水;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人运动中心率无法正常上升;服用降糖药的人容易发生运动性低血糖。
这些人一旦在高温下进行强运动,风险会被放大数倍,而他们往往不清楚这些药物与热应激的关系。药物与高温运动之间的冲突才是夏季猝死事件中最隐蔽的因素之一。
如果高温下不能做这些运动,那是否意味着夏天该完全避免运动、等天气转凉再开始训练?
这个观点其实也有问题。长时间缺乏运动会导致基础代谢率下降、血糖控制能力变差、胰岛素抵抗加重、肌肉萎缩,这些问题在高温环境下反而更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更理想的方式是进行“适温运动”,调整运动时间和环境,比如改为清晨6点前或晚上8点后的低强度步行、室内空调环境下进行拉伸训练、核心肌群稳定练习。
运动要配合气温走,而不是硬撑着把固定训练照搬到任何环境。夏天不是不能动,是不能盲动。
调节能力是健康的一部分,能分辨什么时候该停、什么时候该练,才是真的适合长寿的身体管理思维。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付梅.夏季运动的方式和注意事项[J].驾驶园,2011,(08):93.
更新时间:2025-07-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