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避寒
编辑|避寒
1936年10月20日夜,梧州。
王亚樵推开那扇门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只剩下几分钟生命。门后站着的女人叫余婉君,他部下余立奎的妻子。一把石灰粉迎面扑来,十几支枪同时指向他。
这场暗杀,策划者是戴笠,诱饵,是一个走投无路的女人。
很多人只记得王亚樵是"暗杀大王",但1889年,他出生在安徽合肥时,谁也想不到这个佃农的儿子会让蒋介石"假牙发酸"。
15岁那年,王亚樵考中秀才,前途本该一片光明。偏偏1905年,清廷废了科举,读书人的路,就这么断了。
科举没了,王亚樵只能另谋出路。1907年,18岁的他投奔李鸿章族人李元甫,进了团防局。在那里,他接触到吴旸谷、柏文蔚这些安徽同盟会的早期成员。革命的种子,就这么种下了。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王亚樵带着三百农民冲进县衙,高喊"平均地权"。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安徽巡抚调兵镇压,他的战友李元甫、王传柱全被杀了。王亚樵跑了,一路跑到上海。
上海滩不好混。1913年,他因为加入社会党被通缉,彻底成了亡命之徒,白天当苦工,晚上睡大街。这种日子,把一个读书人的傲气磨平了,也磨出了狠劲。
他看明白一件事,手里没人没枪,说什么都是空话。
1920年代初,王亚樵成立"安徽劳工上海同乡会",买了一百多把斧头,组成斧头队。谁欺负安徽劳工,他们就砍谁。
黄金荣、杜月笙见了都要绕着走,十万会员,几千门徒,王亚樵成了上海滩一号人物。
1923年11月12日,淞沪警察厅长徐国梁照常去温泉浴室洗澡。出门上车那一刻,几个人影扑上来,乱枪打死,这是王亚樵的第一个"作品"。
徐国梁这人不干净,镇压工人运动、血债累累,王亚樵收了皖系军阀卢永祥的钱,也算替底层百姓出了口气。
之后的十年,他的暗杀名单越来越长:
1931年6月14日,庐山,蒋介石散步,枪声响起,子弹擦着头皮飞过。
1931年7月23日,上海北站,本想杀宋子文,结果误杀了秘书唐腴廬。王亚樵事后极为懊恼,说"误伤无辜,愧对良心"。
1932年4月29日,虹口公园。日军举行庆祝大会,炸弹响起,日本陆军大将白川义则当场毙命,日本驻华公使重光葵被炸断一条腿。
这些事,让王亚樵成了传奇,也让他成了蒋介石的眼中钉。
1935年11月1日,南京,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开幕。
会场外,记者云集,晨光通讯社社长"胡云卿",也就是王亚樵的手下华克之,带着几个"记者",混在人群里,其中一个叫孙凤鸣。
华克之
开幕式结束,中委们出来拍照,蒋介石没来。
孙凤鸣等了又等,蒋介石就是不露面。眼看机会要错过,他掏出藏在相机里的手枪,对准站在最前面的汪精卫。
砰、砰、砰,三枪。
汪精卫倒在血泊里,孙凤鸣也被警卫当场打死。
子弹打进汪精卫的脊柱,这颗子弹最终要了他的命,1944年,汪精卫死在日本,就是因为这颗子弹的后遗症。
蒋介石没受伤,反倒背了黑锅,陈璧君指着他骂,说这是蒋介石派人干的,蒋介石冤枉得要死,连夜下令破案。
戴笠查得很快,晨光通讯社,华克之,王亚樵,又是这个老对手。
蒋介石气炸了,他对戴笠说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不惜一切代价,干掉王亚樵。
王亚樵这边也知道事情闹大了,他躲在香港,等风头过去。
戴笠带人到香港抓人,结果被香港警方拘捕。
香港警方说政治犯,不引渡,这是国际惯例。
戴笠灰头土脸回南京复命,蒋介石不依不饶,让外交部施压。英国政府权衡利弊,终于松口,配合南京政府。
香港警方通知王亚樵快走。
1936年2月,王亚樵带着二十多个兄弟和家眷,离开香港,去了广西梧州,那是李济深的老家,李济深说来我这里避避风头。
王亚樵以为,终于安全了。
余立奎被抓的时候,什么都没说。
戴笠用尽酷刑,鞭子、老虎凳、灌辣椒水,余立奎咬着牙,一个字都不吐。
戴笠没办法,换了个思路,既然男人不开口,那就找女人。
余婉君当时在香港,带着孩子过日子,戴笠派人找到她,开出条件十万大洋,释放余立奎,帮你们全家移民美国。
余婉君动心了,丈夫在监狱里生死未卜,孩子要养,生活没着落,十万大洋,那是天文数字。
她答应了。
1936年10月,余婉君从香港来到梧州,见到王亚樵,她哭哭啼啼说,九哥,我们在香港过不下去了,能不能让我在梧州住下?
王亚樵看着这个女人,余立奎是他的兄弟,因为刺汪案被抓。他觉得有愧,当然要照顾余立奎的家人。
余婉君住下了,她跟军统特务郑介民联系,定下计划。
10月20日,余婉君对王亚樵说,九哥,有件事想跟您商量,您能来我家一趟吗?
王亚樵答应了。
有人劝他,九哥,这女人来得蹊跷,别去。
王亚樵摆摆手,余立奎的女人,能有什么问题?
那天晚上,王亚樵推开余婉君家的门,一把石灰粉迎面扑来。
眼睛瞬间失明,王亚樵听到脚步声,本能地躲闪,十几个特务从暗处冲出来,乱枪扫射。
王亚樵没枪,只能靠身手,他在黑暗中摸索,试图冲出去。子弹打进身体,一枪、两枪、三枪。刀子捅进来,一刀、两刀、三刀。
王亚樵倒下了,五枪,三刀。
特务们还不放心,用刀剥下他的脸皮,要拿回去交差。
余婉君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她看着王亚樵的尸体,脑子一片空白。
等特务们收拾好现场,余婉君小心翼翼开口,你们答应过的,放我丈夫出来,给我们十万大洋……
余婉君
特务们笑了。
笑得很冷。
"蠢女人,你真以为我们会守信?王亚樵死了,你们也跑不掉。"
余婉君眼睛睁得很大,她想不通,想不通到死。
撤退路上,特务们动手了,灭口,才能保密。
余婉君死了,余立奎也没能活着出来。
郑抱真当时在梧州陪着王亚樵,听到枪声,他赶过去,只看到一具剥了脸皮的尸体。
他把王亚樵的遗体收敛,葬在梧州倪庄,之后回到安徽,参加新四军。1949年后,他成了合肥市第一任市长,这是后话。
郑抱真
戴笠拿到王亚樵的脸皮,回南京向蒋介石复命,蒋介石终于松了口气。
军统少将沈醉后来评价:"世人都怕魔鬼,但魔鬼怕王亚樵,蒋介石一提这个人,假牙就发酸;戴笠若是听说这个人又露面了,第一个反应就是检查门窗是否关好。"
王亚樵死了,享年47岁。
他一生刺杀无数,有贪官、有军阀、有日本侵略者、有汉奸。他说自己是"替天行道",别人说他是"恐怖分子"。
是非功过,谁说得清?
余婉君呢?她想救丈夫,想要钱,想要安稳日子,最后什么都没得到。
这个故事里,没有赢家。
王亚樵死在信任上,余婉君死在贪念上,余立奎死在忠诚上。
1936年的梧州,一场暗杀,三条人命,无数恩怨。
历史转了个弯,继续往前走,留下的,只有后人的唏嘘。
参考资料:
《环球人物》2014年7月6日报道:《王亚樵:民国"暗杀大王"的传奇人生》
人民文摘2010年4月1日文章:《民国第一杀手王亚樵之死》
央视网2020年11月9日专题:《刺杀汪精卫事件始末》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