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深夜,罗永浩随手发了一条动态:“西贝的烤鱼太腥了,再傻也吃得出这不是新鲜的鱼。”短短十几个字,配图一张啃到一半的鱼尾,阅读量迅速冲破两百万。公众人物的放大镜效应,让“西贝烤鱼”瞬间从网红菜单变成舆论靶心。
罗永浩的微博
“腥”是餐饮最敏感的雷区。鱼一旦不新鲜,组胺飙升,入口刺舌,消费者立刻产生生理性抗拒。老罗的措辞并不激烈,却精准踩中大众对高端连锁“安全幻觉”的动摇:人均一百五,排队两小时,结果端上来的是“隔夜鱼”?评论区里,不少网友晒出相似经历——“上次吃完回去拉了三天”“服务员坚称现杀,结果肉一碰就散”。情绪像鱼骨一样卡在所有消费者的喉咙里。
西贝的公关反应不算慢。第二天上午,官方账号贴出检测报告,声称“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并强调“全程冷链、当日报废”。然而,这份看似专业的声明恰恰忽略了关键矛盾:冷链只能抑制细菌,无法阻止蛋白质降解;检测合格不代表风味新鲜。老罗回怼得更直白:“别拿标准糊弄舌头,腥就是腥。”一句话,把技术语言拉回身体感受,也让西贝的“标准”显得像免责条款。
更值得玩味的是事件背后的消费心理。过去,西贝凭借“厨房直播”“明档操作”建立信任溢价,顾客愿意为看得见的流程付账。但当供应链被规模快速拉长的同时,品控必然呈现“概率性滑坡”。老罗的吐槽之所以引爆,并非大家突然学会辨别新鲜,而是“名人背书”让普通人说出长期不敢说的话——“我花了钱,凭什么忍?”
对餐饮行业而言,这起“小事故”是一次大考。在直播与短视频时代,每道菜都要接受全民质检;任何“差不多”都会在下一条推送里被撕破。想要长红,只有两条路:要么把成本砸进极致周转,要么把真诚写进品牌基因。毕竟,腥味闻得出来,消费者的信任一旦变腥,更难回锅。
#食品安全##罗永浩##高端连锁翻车现场#你相信西贝如今的菜品不是预制菜吗#
更新时间:2025-09-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