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絮
编辑|沐语纪史
一提到巴勒斯坦,大概想到的不是新闻里的冲突硝烟,就是难民营里的帐篷。
可实际上,这片被战火缠绕的土地上,证券交易所的灯光每天都亮到深夜,高科技园区的服务器24小时在转,甚至有数十家公司在这里挂牌上市。
这不禁让人好奇,一个连自己的钱都印不了、边境全被别人管着、好资源碰都碰不到的地方,经济为啥没垮?
正常国家搞经济,需要自己印钱、自己定关税、自己挖资源,可巴勒斯坦呢?都没有,日子过得像赤脚走在石子路上,能走,但每一步都疼。
先说说钱的事儿,你去巴勒斯坦逛街,兜里揣的只会是以色列新谢克尔、约旦第纳尔,顶多再有点美元,想找一张巴勒斯坦币?门儿都没有。
他们倒是设了个货币管理局,听着像央行,实则就是个空架子,既不能印钱,也不能定利率。
2023年以色列连续加息,巴勒斯坦的物价跟着就飞了,面包涨了近三成,普通人买东西都得掰开手指头算,可巴勒斯坦连一点调控的办法都没有,只能眼睁睁看着老百姓的日子变难。
再看贸易,更憋屈,别的国家进口货物,自己跟卖家谈好就行,巴勒斯坦不行,不管是陆路口岸、空港还是海港,全在以色列手里管着。
想从德国进一批机床,得先绕到特拉维夫走流程,多出来的物流费、检查费加起来,足够再买半台机床,就连一块在耶路撒冷卖10美元的小零件,拉到拉玛拉落地价能涨到15美元。
更离谱的是《巴黎议定书》,直接把巴勒斯坦绑进了以色列的关税同盟,自己想降关税吸引生意?不行,想跟其他国家自由做买卖?也不行,等于说,巴勒斯坦的贸易大门,钥匙在别人手里。
最可惜的是资源,约旦河西岸有个C区,占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六成多,最肥的耕地、最多的水资源、最好的矿产全在这儿,本是发展经济的根。
可按《奥斯陆协议》,这地儿的行政和安全全归以色列管,巴勒斯坦企业想在这儿打口井?得申请,批下来的概率比中彩票还低。
好不容易铺好灌溉管道,隔天就可能因为安全理由被拆,好资源碰不着,经济想起来,难如登天。
没有底牌,巴勒斯坦经济为啥没垮?是因为靠三根外部输血管,可这三根管子,每一根都不稳,全捏在别人手里,随时可能被拔断。
第一根是国际援助,欧盟、德国、卡塔尔、沙特这些国家,每年会给巴勒斯坦打一笔钱,这笔钱可不是小数,占了巴勒斯坦政府预算的三成以上,公务员的工资、水电的维护,全靠它撑着。
可援助这东西,跟天气一样难测,政治风向一变,说停就停,2021年巴以冲突后,有欧洲国家直接暂停援助。
结果十五万公务员两个月只拿到半薪,不少家庭连房租都快交不起了,靠别人接济过日子,心里永远没底。
第二根是海外侨民汇款,全球大概有七百万巴勒斯坦侨民,很多人在海湾国家当医生、在北美开卡车,每年会往家里寄钱。
2022年这笔汇款差不多有30亿美元,直接进了普通家庭的腰包,房租、孩子的学费、日常买菜,全靠这笔钱。
可是细想,这钱就是家庭互助金,大多花在日常开销上,根本攒不下钱搞产业升级,想靠它建个小工厂、搞个合作社?很难,顶多应个急,没法谋长远。
第三根是跨境劳务,也是最粗的一根,却也是最危险的命门,每天有超过十万巴勒斯坦人,凭着许可证去以色列的建筑工地、餐馆、农场打工。
同样是搬砖,在以色列挣的钱比在巴勒斯坦本土翻一倍,可这份工作,说没就没,以色列只要以安全为理由,就能取消工作许可。
2023年10月加沙冲突爆发,八万多人一夜之间没了许可,巴勒斯坦单日经济损失就超两千万美元,很多家庭的唯一稳定收入直接断了。
靠这三根管子撑着的巴勒斯坦经济,就像个吊瓶里的病人,活着,但跑不快,还随时可能出危险。
这让不少人觉得巴勒斯坦经济没希望了,但偏偏,这里藏着一个让人敬佩的点,再穷,巴勒斯坦人也不砍教育经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过,巴勒斯坦15岁以上人口的识字率约97%,年轻人里几乎没文盲,更厉害的是,大学在读和毕业的人占了人口近一半,这数据在整个中东都能排前列。
如果去巴勒斯坦的农村看,可以发现,就算收成不好,家长也会先交孩子的学费,再缴水电,学校的教室可能漏风、桌椅可能破旧,但课堂上永远坐满了人。
这份对教育的执着,还真催出了一条科技小路,在拉玛拉、纳布卢这些城市,冒出了不少软件外包公司,谷歌、英伟达、甲骨文这些国际科技巨头,都在这儿设了小型团队,做测试、数据标注、芯片验证。
为啥?因为这里的工程师性价比太高,一个初创工程师月薪折合800美元,在巴勒斯坦算高薪,却还不到以色列同行的一半。
可再强的人才,也扛不住破坏循环,想创业搞科技,服务器、示波器这些设备会被归类为可能双重用途,在边境审批一拖就是数月,创业者只能用旧机架临时顶着,性能上不去,订单也跟着少。
想扩大橄榄园,最好的土地在C区,进都进不去,最残酷的是,不管你攒了多少钱、建了多好的工厂,一场冲突几天内就能让几十年的心血归零。
2023年加沙冲突那几周,600多所学校被毁、8所大学停课、300多家工厂被炸、10万公顷农田荒废,直接损失约180亿美元,一条装配线凌晨还在转,天亮就成了废铁。
更伤的不是物质,是人心,很多年轻工程师拿到留学签证就走,不是不想留,是不敢赌下一次停火什么时候来。
当地企业主也只能搞轻资产,办公地点能搬就搬,数据存云端,机器能租就不买,毕竟谁都怕投资一沉就被炸空,教育攒下的人力底牌,就这样被一次次冲突磨掉了锐气。
原以为巴勒斯坦得先有和平,才能发展经济,可看完它的经济困境,才发现可能搞反了,一个能自己做主、能自主发展的经济体,才是长久和平的地基。
没有经济独立,和平协议就是张脆弱的纸,如果老百姓连稳定的工作都没有,连孩子的学费都没着落,就算签了和平协议,日子过不下去,矛盾还是会爆发。
巴勒斯坦的问题,不只是巴以之间的问题,更是所有冲突地区的缩影,经济站不起来,和平就扎不了根。
或许这就是了解巴勒斯坦经济的意义,它让我们明白,稳定的货币、自主的贸易、能开发的资源,这些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是最珍贵的福利。
而经济独立,从来不是口号,是普通人能安心生活的底气。
信息来源:
央广网:《巴勒斯坦教育部谴责以方关闭近东救济工程处学校》,2025-05-09
中国新闻网:《欧盟向巴勒斯坦紧急追加5000万欧元人道主义援助》,2025-09-25
更新时间:2025-10-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