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作者 | twinsujs
本篇编辑 | 猫须
插图来源 | xmen_juno在我的咨询室里,通过一位父亲的讲述,串联起孩子从优秀学生到多次休学、困于家中的曲折成长线。这不仅是一个孩子的学业困境故事,更是家庭教养与校园环境如何影响孩子心理的缩影。
征得这位父亲的同意,希望能给同样困惑的读者一些启示。
孩子六年级前,父亲是 “教育主心骨”。他为孩子的语数英学习精心规划:语文背古文、英语啃单词课文,还风雨无阻送孩子去新东方;数学方面,陪着孩子钻研奥数。在父亲的安排下,孩子的学习生活井井有条,成绩也颇为亮眼,英语好到能当同学的小老师,满是成就感。
可六年级后,教育接力棒交到了妈妈手中。妈妈本身不爱学习,闲暇时爱斗地主,孩子耳濡目染,也沉迷起了王者荣耀。父亲对此怒不可遏,家庭氛围变得紧张。从父亲主导的 “精准教养”,到母亲接管后 “宽松甚至失管” 的状态,教养方式的突变,让孩子的学习与生活节奏被打乱,为后续问题埋下伏笔。
校园里的 “自尊心之痛”1.1、与老师的冲突
升入初一,孩子本因英语好,在当班主任的英语老师麾下,有着不错的学习状态。但一次与同学的小摩擦,让情况急转直下。老师要求她向没推倒的同学道歉,孩子的自尊心受挫,与老师顶撞后被调到后排。此后,老师的孤立行为,让孩子对学习彻底厌恶,不愿再踏入校园。校园本应是成长的乐园,却因师生关系的处理不当,成了孩子想逃离的地方。这是孩子的第一次休学。
2、作业风波的打击
在家休息了一个学期,孩子好不容易在初二时重拾勇气返校,可仅一个多月,又因作业陷入困境。刚复学,学业压力大,妈妈心疼孩子,帮她做了物理和历史作业,却被老师发现并批评。孩子本就敏感,觉得无比难堪,再次选择了休学。老师对孩子特殊情况的不了解,简单的批评,成了压垮孩子返校信心的又一根稻草。后来一直没有回到学校,直到初三下学期,在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一对一辅导,好不容易参加了中考,拿到了中职学校的录取通知。
3、校服引发的退缩
高一,孩子对新的中职生活充满期待,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面点专业。然而,开学时因没穿校服,被教官勒令站在校门口,在烈日下承受着往来人群的目光。自尊心再次被践踏,孩子又退回到了家中,距离新学期的高二,只剩焦虑与迷茫。校园的规则执行,若缺乏对个体感受的考量,也可能成为伤害孩子的利刃。
破局:理解与支持是关键
1.孩子多次休学,并非单纯的 “厌学”,而是在家庭教养失衡与校园环境压力下,为保卫自尊心做出的无奈选择。父亲的焦急可以理解,但解决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当一个家庭中,夫妻关系沦为权力角力的战场,孩子往往会成为最无辜的 “祭品”。这位父亲的讲述里,藏着一个典型的家庭系统失衡样本 —— 表面是教育观念的分歧,内核是夫妻对家庭话语权的争夺;看似是孩子的 “叛逆” 与 “退缩”,实则是她在情感荒漠中被迫做出的生存选择。
1、夫妻关系:从 “共生” 到 “冷战” 的权力博弈隐性的权力结构
妻子作为公务员退休,收入高于丈夫,这一现实差异可能成为家庭权力失衡的潜在伏笔。在传统家庭观念与现代社会角色的碰撞中,收入差距有时会被异化为 “话语权” 的筹码,让夫妻在教育孩子、家庭决策等问题上,更容易陷入 “谁主导” 的对抗,而非 “如何合作” 的协商。
退休后分居两地、关系恶劣却未离婚的状态,本质上是一种 “冷对抗”。他们用物理距离回避矛盾,却让家庭的情感联结彻底断裂,家不再是彼此支撑的港湾,而成了各自坚守 “阵地” 的战场。
2、教育分歧的真相
父亲六年级前对孩子学习的 “精细化管理”,与母亲接管后的 “放任式养育”,看似是教育理念的冲突,实则是权力争夺的延伸:父亲通过对孩子学习的绝对掌控,确认自己在家庭中的价值与存在感;母亲以 “不同的方式”(如允许孩子玩游戏、自身沉迷斗地主)隐性反抗这种掌控,本质上是对 “父亲主导教育” 的否定,试图争夺对孩子的 “定义权”。
而孩子,成了这场权力游戏中最无力的 “棋子”—— 她既无法理解父母为何不能好好相处,也被迫在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中摇摆,最终只能用 “退缩” 来逃避这份撕裂。
3、孩子的 “病”:家庭情感荒漠的求救信号亲子关系恶化的本质
孩子拉黑父亲、拒绝母亲进入房间,不是简单的 “叛逆”,而是对家庭情感错位的本能排斥:父亲的 “爱” 带着强烈的控制欲(如规划学习、强调规则),孩子感受到的不是温暖,而是 “被要求符合期待” 的压力;母亲的 “放任” 或许藏着对丈夫的对抗,却让孩子体会不到稳定的关爱与边界,反而陷入混乱。
当父母都在用自己的方式 “争夺” 孩子,而非 “看见” 孩子时,孩子只能关闭与父母连接的大门 —— 因为在这段关系里,她感受不到被尊重、被理解,只感受到被利用。
4、向网友求助的深层逻辑
孩子宁愿和陌生网友有说有笑,也不愿与父母沟通,恰恰印证了家庭情感的极度匮乏:网友的陪伴是 “无压力的”—— 他们不要求她考高分、不指责她的行为,只提供单纯的倾听与回应;这种 “虚拟温暖” 与 “现实冷漠” 的对比,让孩子更清晰地感知到:家里没有她需要的情感支持。
她不是 “沉迷网络”,而是在网络中寻找家庭本该提供的 “安全感”—— 这是一个孩子在情感荒漠中,为自己找到的唯一 “绿洲”。
5、破局的核心:从 “权力争夺” 到 “情感重建”
对这位父亲而言,解决孩子的问题,必须先直面夫妻关系的本质 —— 不是 “谁对谁错”,而是如何停止对抗,重建家庭的情感功能。
第一步:放下 “输赢”,看见彼此的需求
父亲需要理解:妻子的 “对抗” 或许藏着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如被尊重、被认可);而自己对 “教育控制权” 的执着,可能也源于对家庭价值的焦虑。与其纠结 “她为何不懂教育”,不如尝试沟通:“我们现在的状态,孩子很痛苦,我们能不能一起想想,怎么让她舒服一点?”
第二步:给孩子 “选择权”,而非 “被安排”
父母需共同退一步,让孩子感受到:她不是父母对抗的工具,而是独立的个体。比如:父亲可以说:“爸爸以前可能管太多了,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聊聊你现在想怎么安排学习和生活。”母亲可以尝试:“妈妈知道你现在不想见我,但如果你需要什么,我就在外面。”
用 “尊重” 替代 “控制” 或 “放任”,让孩子重新感受到:父母的关注点是 “她”,而不是 “输赢”。
第三步:重建家庭的 “情感容器”
哪怕夫妻分居,也可以约定:不在孩子面前说对方的坏话,不在教育中互相拆台。偶尔可以一起参与孩子的小事(如视频聊聊她喜欢的面点课程),让孩子看到:父母虽然有分歧,但对她的爱是共同的。
家庭的功能从来不是 “比谁更正确”,而是 “能容纳彼此的不完美,给孩子一个温暖的退路”。当夫妻停止权力争夺,孩子才能从 “被迫站队” 的疲惫中解脱,重新相信:家是可以回去的地方。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不是孤立的,家庭与校园,都该成为他们可以安心停靠、勇敢前行的港湾。当孩子在 “自尊心保卫战” 中感到疲惫时,理解与支持,才是最有力的武器。
孩子的 “症状”:家庭问题的 “信号灯”
1.为什么青少年心理问题(抑郁、休学、自伤等)需要优先考虑家庭治疗?因为孩子是家庭系统中最脆弱的 “敏感元件”:
1.“复印件效应”:父母是 “原件”,孩子是 “环境的产物”
青少年的认知和情绪模式深深植根于家庭互动。当父母用指责代替沟通、用控制掩盖焦虑,孩子可能用 “不上学”“自我攻击” 来 “翻译” 家庭的隐性冲突 —— 他们不是 “生病”,而是成为家庭问题的 “显性出口”。
2.“替罪羊困境”:孩子是家庭矛盾的 “缓冲带”
当父母关系紧张,潜意识会将孩子拉入 “三角化”:妈妈向孩子抱怨爸爸 “什么都要管”,爸爸指责妈妈 “不懂教育”,孩子被迫成为父母冲突的 “调解员”。看似是 “孩子的问题”,本质是父母借孩子回避夫妻矛盾 ——弱者承担了系统的压力,成为家庭问题的 “代际传递载体”。
3.“忠诚的代价”:孩子用 “病态” 守护家庭平衡
青少年对家庭有着本能的忠诚。当他们发现 “自己生病” 能让争吵的父母暂时团结,或 “不上学” 能转移父母对婚姻危机的注意力,潜意识会用 “症状” 维持家庭表面的稳定 ——用自我伤害的方式,成为家庭系统的 “止痛药”。
家庭治疗:看见模式,切断循环1.《循环提问》一书中提到:“人是关系的产物,改变关系,就能改变人。” 家庭治疗的核心不是 “治孩子”,而是:
1.跳出 “事件陷阱”,聚焦 “互动模式”
咨询师会引导家庭反思:“当孩子发脾气时,父母如何回应?父母争吵时,孩子会有什么反应?这种反应又如何影响父母的行为?” 让每个成员看见:问题不是 “突然发生”,而是被反复强化的 “互动剧本”。
2.打破 “三角化”,重建健康边界
帮助父母意识到:“夫妻矛盾需要夫妻解决,孩子不该成为‘传声筒’。” 当父母停止向孩子倾倒情绪垃圾,孩子才能从 “夹心饼干” 的角色中解脱,专注于自我成长。
3.用 “循环提问” 唤醒觉察
通过提问让家庭看见隐性规则:“如果妈妈少唠叨 10%,孩子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孩子的变化又会让爸爸做出什么调整?” 引导成员从 “指责对方” 转向 “看见自己在循环中的角色”,从而主动迈出打破模式的第一步。
4.从 “改变他人” 到 “改变自己”:系统动力的核心法则
治疗中常出现这样的时刻:妈妈抱怨 “孩子离不开手机”,咨询师却请她尝试 “每天少提醒一次手机问题”。看似 “偏离主题”,实则是让家庭体验:当你停止强化某个负面循环,系统会如何松动。比如:妈妈减少唠叨后,孩子可能主动说 “今天作业写完了”,爸爸见状也会放下 “旁观者” 姿态,加入轻松的对话 ——每个成员的 “自我改变”,都是打破代际剧本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当孩子出现心理危机,不是 “孩子需要被修理”,而是整个家庭系统在发出求救信号。家庭治疗不是否定父母的爱,而是让爱从 “错位的控制”“焦虑的投射” 回归 “看见与倾听”。
当父母愿意放下 “对错之争”,从 “要求孩子改变” 转向 “觉察自己在循环中的角色”(比如:“我小时候父母吵架时,我总是缩在角落,现在我是否在用同样的沉默对待自己的孩子?”),改变就已开始 —— 因为家庭图谱早已揭示:你如何对待自己,就是在教孩子如何对待世界;你打破的每个负面模式,都是给孩子的未来种下新的可能。
正如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所说:“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 当父母愿意放下 “对错之争”,和孩子一起坐在咨询师面前,共同拆解互动中的 “死结”,改变就已开始 —— 因为真正的治愈,始于看见:我们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彼此的镜子;切断负面循环的钥匙,就握在每个家庭成员手中。
如果你的家庭正在经历困境,不妨记住:孩子的 “症状” 是勇气的呐喊 —— 他们用脆弱的方式,推动家庭走向更健康的关系。家庭治疗不是 “揭开伤疤”,而是让阳光照进循环的阴影,让每个成员在关系的重塑中,找回属于自己的生命力。
家庭治疗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让我们看见,那些 “熟悉的痛苦”(如孩子厌学、夫妻争吵)并非命中注定,而是代际传递的 “互动程序” 在重复运行。家庭不是用来追责谁对谁错,而是帮我们找到 “程序漏洞” 的说明书 —— 当我们在自己这一代更新 “应对模式”,孩子的 “症状” 就会失去存在的土壤。
如果你正困惑于 “该从谁先改变”,请记住:最好的起点,永远是自己 —— 不是因为 “你错了”,而是因为 “你有能力用行动,为这个循环注入新的能量”。
更新时间:2025-10-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