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黄河黑山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宁夏中卫市自然资源局发布《黄河黑山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征前公示》,公布了该项目的拟选址位置、拟用地面积等重要信息。这一公示,让这个历经 70 余年论证的 “超级工程”,再次走进公众视野。
时间回溯到 1952 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黄河治理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专家们将目光聚焦在黄河上游的黑山峡,这里地处宁夏、甘肃交界处,是黄河上游最后一个能够建设高坝大库的咽喉要道,被视为治理黄河的关键节点,承载着人们对改善黄河水患、合理调配水资源的厚望。
然而,自那时起,围绕黑山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方案之争便拉开帷幕,如同一场漫长的拔河比赛,僵持不下。
在众多方案中,宁夏主张的一级开发方案,即建设一个大柳树高坝,与甘肃提出的四级开发方案,成为争论的焦点。
宁夏的大柳树高坝方案,坝址位于宁夏境内,但根据测算,高达 97% 的淹没区却在甘肃境内。这一方案的优势在于,建成后能够在农业灌溉、防洪治沙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通过大规模的蓄水和合理调配,改善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减轻黄河水患对下游地区的威胁。
然而,其水电开发功能相对较弱,仅作为次要目标。
而甘肃的四级开发方案,通过在黑山峡河段依次建设红山峡、五佛、小观音、大柳树四座堤坝,能够减少约 95% 的耕地淹没和 94% 左右的移民数量。
这对于人口密集、耕地资源宝贵的甘肃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但该方案也存在明显的弊端,由于大坝过多且规模较小,导致库容规模受限,蓄水防洪的调节能力大打折扣,难以有效应对黄河复杂多变的水情。
多年来,两地分别委托科研机构进行相关论证,试图为自己的方案寻找更有力的支撑。项目在长达 70 多年的时间里悬而未决,进展缓慢。
在经历了漫长的停滞期后,黄河黑山峡水利枢纽工程在近年来突然加速推进,背后离不开一系列重大政策的推动和国家战略的布局。
2022 年,我国水利投资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彰显了国家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
次年,《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出台,这一规划纲要意义非凡,从 2023 年到 2035 年的时间跨度,为解决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难题指明了方向,是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部署。
正是在这一关键节点前后,黄河黑山峡水利枢纽工程迎来了转机。
2023 年 4 月,甘肃和宁夏两地政府同时发布了关于禁止在黄河黑山峡水利枢纽工程占地和淹没区范围内新增建设项目和迁入人口的通告,这一举措为项目的推进奠定了重要基础,意味着双方在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上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与此同时,项目的投资规模也呈现出大幅增长的态势。
2021 年,黑山峡水利枢纽工程总投资计划为 358 亿元,到了 2023 年,这一数字迅速上调至 480 亿元,而在 2024 年,更是进一步飙升至 915 亿元,几乎翻了一番。
投资的持续增加,充分显示了国家和地方对该项目的坚定支持,以及对其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所发挥重要作用的高度期望。
进入 2025 年,工程推进的步伐愈发紧凑。5 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对黑山峡水利枢纽工程推进情况进行调研,《关于加快推进黄河黑山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议》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列为重点处理建议,这无疑为项目的加速推进注入了强大动力。
此次中卫市自然资源局公布的拟选址信息,无疑让工程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根据公示,项目拟选址位于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孟家湾村和常乐镇原上游村境内,拟用地总面积 119 公顷,大部分用地位于甘肃。
需要清醒认识到的是,拟选址地点的公布仅仅是项目推进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并不意味着工程即将开工建设。
在未来的道路上,还有诸多艰难险阻等待克服。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用地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等一系列关键环节,每一个都犹如 “难啃的硬骨头”,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专业力量。
其中,数万人的搬迁安置工作,无疑是摆在面前的最大挑战之一。
据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石培基在 2023 年发表的《黑山峡库区淹没与移民问题探讨》论文中指出,按照一级开发方案,淹没区涉及耕地面积 9.6 万亩,影响人口 7.3 万人;即便采取库尾防护工程措施,仍将淹没耕地面积 9.5 万亩,影响人口 5.8 万人。
为了妥善解决这一难题,相关部门已经开始行动。今年 3 月底,白银市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服务中心就黄河黑山峡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技术咨询服务进行邀请招标,金额为 320 万元,采购需求明确指向移民安置。
正如甘肃省水务投资集团总工程师、甘肃省水利厅前总工程师贾小明所说,搬迁安置应充分尊重移民的意愿,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安置移民的可行性,制定多样化的移民安置方案,最大程度保障移民利益。
在推进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只有充分考虑移民的需求,让他们能够在新的环境中安居乐业,才能真正实现工程建设与社会稳定、民生福祉的有机统一。
黄河黑山峡水利枢纽工程作为黄河上游最后一处适合建设大坝的关键项目,承载着几代人的期望,肩负着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
虽然在长达 70 多年的论证过程中历经波折,但随着近期一系列关键进展的取得,这个 “超级工程” 正逐渐从蓝图走向现实。
在未来的建设道路上,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相信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能够妥善解决移民安置等难题,确保工程顺利实施,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书写新的篇章。
#社会##财经#
更新时间:2025-07-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