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预制菜”成了餐饮行业的“敏感词”,多数品牌要么偷偷用不敢承认,要么干脆贴出“拒绝预制菜”的标语时,一家日本企业却反其道而行。

它在华开店22年,从第一家店起就公开使用预制菜,2025财年中国区门店突破500家,营收709.61亿日元(约3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3%。
学生党把它当“食堂”,打工人午休必点它家外卖,这家叫萨莉亚的企业,到底凭什么让中国人对预制菜“放下戒备”?

要搞懂萨莉亚的“例外”,得先弄明白一个问题:大家真的讨厌预制菜吗?
去超市货架看看,速冻饺子、速食粥、即食鸡胸肉常年热销;点外卖时,若商家提前标注“部分菜品为预制半成品”,多数人也能接受。

真正让消费者反感的,从来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被欺骗”。用预制菜的成本,卖现做菜的价格,还刻意隐瞒。
“西贝事件”就是典型例子,品牌标榜“现点现做”,却被曝光使用预制菜,消费者的愤怒点不在于“用了预制菜”,而在于“花了现做的钱,吃了预制的菜”。

这种“信息差”,让本就因苏丹红、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充满警惕的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信任度雪上加霜。
更关键的是,预制菜行业目前缺乏明确的生产标准,制作过程无法溯源,部分企业用劣质原料以次充好,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的抵触。
大家不是不想接受预制菜,是怕“吃进肚子里的不知道是什么”,怕“花的钱不值”。

萨莉亚踩对的第一个关键点,就是戳破了“信息差”的窗户纸,它不仅不隐瞒用预制菜,还主动把供应链“摊开”给消费者看。
它拍纪录片展示中央厨房的运作:从意大利进口的面粉如何做成意面,澳洲牛肉如何加工成牛排半成品,酱料如何按比例调配封装;还出书分享预制菜的运营逻辑,详细说明“为什么选择预制菜”“如何通过预制菜控制成本”。

就连门店里的食材来源,它也不藏着掖着。沙拉里的生菜来自专属种植基地,意面用的奶酪酱、牛排等关键食材,直接从澳洲中央工厂进口,避免本地采购的价格波动和品质差异。
这种坦诚,恰好消解了消费者的核心顾虑,当大家清楚知道“吃的预制菜是什么来源、怎么制作”,抵触情绪自然就少了一半。

而真正让消费者“买单”的,是它把“预制菜”和“低价”做了精准绑定。
40多元一份的牛排套餐,比菜市场买一斤生牛肉还便宜;9元的意面、15元的披萨,和路边摊的面条、煎饼价格相当;就连红酒,一杯才6元,整瓶36元。
这种定价,直接传递出一个信号:“我用预制菜,就是为了降成本,给你低价,你不用纠结是不是现做,这个价格买得值。”

萨莉亚的打法,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是被现实“逼”出来的。
1967年,创始人正垣泰彦在日本千叶县开第一家店时,选了个没人看好的位置:菜市场二楼,顾客得爬狭窄的楼梯才能进店。

那时候的日本,西餐还是“高端消费”的代名词,大家吃西餐是为了尝鲜、撑场面,谁会跑到菜市场二楼吃?
门店开业后,每天来的客人屈指可数,正垣泰彦愁得睡不着觉。1969年,一场大火把门店烧了个精光,他当时就想放弃。
最后是母亲的一句话点醒了他:“烧完了正好重新弄。”

但他没急着开店,花了近一年时间跑市场,问消费者“愿意为什么样的西餐买单”,又用三年时间测试菜品,直到1973年才确定主打意大利菜。即便如此,重启后的生意还是没起色。
为了拉客,他试着打折,从七折降到五折,客人还是不买单;最后干脆降到三折,没想到门店突然排起长队。
这场“赔本赚吆喝”的促销,让他摸清了关键:消费者要的不是“正宗的意大利菜”,而是“花小钱吃顿好的”。

从那以后,他彻底放弃“高端西餐”定位,把菜品价格直接降了70%,专攻平价市场。
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消费者更看重性价比,萨莉亚趁机建农场、搞中央厨房,将80%的食材做成预制菜,用工业化降低成本,四年内门店从20家涨到100家。
这套“透明+低价”的打法,就是从那时候埋下的种子。

2003年,萨莉亚带着日本的成功经验,把海外首店开在了上海,可它没想到,这套在日本跑通的模式,在中国竟然“水土不服”了十几年。
那时候的中国一线城市,富裕中产正在崛起,他们对西餐的需求,和当时的日本人完全不同:不是为了“吃饱”,而是为了“仪式感”。

吃西餐要去装修豪华的门店,点几百元的套餐,拍照发朋友圈,以此彰显生活品质。
萨莉亚9元的意面、15元的披萨,在他们眼里不仅“不正宗”,还显得“掉价”,自然没人愿意光顾。
而中西部市场呢?大家对西餐本身就不熟悉,更习惯吃5元一碗的牛肉面,萨莉亚的平价西餐,卡在了“价格敏感者不买西餐,西餐需求者不看价格”的缝隙里。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2018年前后。随着消费观念回归理性,年轻人开始反感“为仪式感付溢价”。他们发现,花几百元吃的西餐,味道未必比萨莉亚好,还不如花30元吃顿饱的、吃得值的。
豪华西餐厅因为固守高定价、高溢价,接连陷入经营困境,萨莉亚却迎来了春天。

2024年,它把40%的新增门店开在了非核心城市;2025年7月,在武汉成立子公司,计划2026年开首店,瞄准中西部市场;广州投资3000万美元的新工厂,2026年1月投产后,能进一步压缩供应链成本,支撑“千店战略”。
不是萨莉亚变了,是中国人的需求终于和它的模式对上了。

这些年,想抄萨莉亚模式的品牌不少,但没一个能成功,因为大家只看到了“低价”,没看到低价背后的成本控制能力,这种能力,才是它敢公开用预制菜的底气。
在选址上,萨莉亚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只进核心商圈,但绝对不选黄金铺位。地下室、商场角落、写字楼负一层,这些租金低的地方,才是它的目标。

这样一来,它的租金成本仅占销售额的8%-10%,比行业平均的15%-18%低了近一半,单这一项就省了不少钱。
运营上,它更是把“抠门”做到了极致,专门设立“工学部”,研究怎么在日常操作里省时间、省人力,一些微小的降本提效的改动,累积起来就是巨大的效率提升。
供应链是它的核心王牌,萨莉亚的预制菜不是简单的“加热即食”,而是从源头就开始控制。

核心蔬菜自己种,产量比普通品种高;关键食材从海外工厂直供,跳过中间商;国内设七大区域枢纽,生鲜0-4℃低温配送,预制菜-18℃冷冻储存,保证食材新鲜和风味稳定。
到店后,90%的菜品只需简单加热或组合就能上桌,既省了厨师成本,又提高了出餐速度。

有了这些成本控制的底气,萨莉亚才能公开说“我用预制菜”,因为它知道,就算消费者知道了,也会因为性价比买单。
而那些模仿者,只敢偷偷用预制菜,因为他们的成本降不下来,一旦公开,消费者就会觉得“不值”。

萨莉亚的案例,给中国预制菜行业上了一课:想让消费者接受预制菜,先学会“不装”。不装“现做”,不装“高端”,坦诚面对自己的产品,合理定价。
现在很多预制菜企业,一边用预制菜降低成本,一边谎称“现点现做”,把价格定得很高。

消费者发现后,自然会反感,不是反感预制菜,是反感“被欺骗”。
萨莉亚的做法恰恰相反,它明说“我用预制菜”,然后用低价和透明化证明“这个价格,你买的就是预制菜的价值”,消费者反而能接受。

随着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通过审查,行业正在走向规范。
对国内的7.6万家预制菜企业来说,与其花心思“伪装现做”,不如学学萨莉亚:把供应链做透明,把成本控制好,让消费者清楚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花的钱值不值。
毕竟,餐饮的本质不是“现做”,而是“值得”。当一个品牌能坦诚面对自己的产品,合理定价,消费者自然会用脚投票。
更新时间:2025-10-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