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装了,荷兰亮明态度,开始对中国服软,日媒:我们“上当”了!

文 | 青茶

前言

全球半导体产业正在经历巨大变革,尤其是光刻机出口问题上,荷兰和日本的策略大不相同,引起了广泛关注。

荷兰灵活应对,美国施压时能保护本国企业,而日本则坚定支持美国,失去了大量市场。

面对外部压力,中国通过“倒逼式创新”加速自研,正在快速崛起。

不装了,荷兰亮明态度,开始对中国服软,日媒:我们“上当”了!

荷兰的灵活应对

荷兰在全球光刻机产业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尤其是其ASML公司,凭借其在极紫外(EUV)光刻技术上的独特优势,成为全球唯一能够生产此类设备的公司。

EUV光刻机是芯片制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设备,它能够将电路图案精准地转移到硅晶片上,直接决定了芯片的性能和集成度。

因此,ASML的光刻机不仅在全球芯片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其设备的出口对于多个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半导体发展至关重要。

尽管美国在2022年底开始加强对中国的芯片出口管制,荷兰依然没有完全“站队”美国,而是通过灵活的政策调整,确保本国企业在保持国际竞争力的同时,不至于失去重要的市场份额。

荷兰政府出台的新规,虽然对最新一代的光刻机设备进行了限制,但对于旧型号和中低端产品,依然保持自由流通的政策,这样的政策调整在保障荷兰本国利益的同时,也没有彻底切断与中国的商业合作。

根据2023年的数据,ASML对中国的销售占比已经突破15%,而中国客户的订单量进一步增加,将订单占比推高至50%。

这一数字凸显了中国市场在全球芯片产业中的重要性,也显示了荷兰在平衡与美国关系的同时,依然能够通过灵活的出口政策,确保企业获得充足的市场份额。

而即使在2025年,荷兰对中国的订单比例有所回落至20%,但这一过渡并不意味着合作的完全中断,更多的是市场结构的合理调整。

荷兰政府在应对全球压力时,采用了一种非常“务实”的策略:既不完全拒绝外部压力,又在内部政策上作出微调,以确保本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保持竞争力。

ASML甚至主动在中国市场建立本地维修服务网点,保障客户利益的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与中国市场的绑定关系。

这种“稳住经济,顶住压力”的策略,使得荷兰在全球科技博弈中占据了一定的主动权。

日本的“全盘服从”

与荷兰灵活应对不同,日本在光刻机出口问题上选择了完全服从美国的立场,紧跟美国的制裁政策,直接对中国市场进行全面限制。

作为全球光刻机市场的另一个重要参与者,尼康和佳能曾在中低端光刻机领域拥有强大的竞争力。

特别是在几十纳米技术的设备方面,尼康和佳能的设备在中国市场需求旺盛,曾占据了不小的市场份额。

然而,日本政府的“站队”政策使得其光刻机产品失去了中国市场的重要份额。

2024年,日本对中国的半导体设备出口量萎缩了20%以上,而市场份额的损失超过了30亿美元。

这一情况引发了业内的不满,许多人开始质疑日本企业是否在盲目跟风美国的制裁政策,最终为自己制造了不可逆转的损失。

日本在执行全面制裁的过程中,虽然在外交层面与美国保持一致,但在产业层面却失去了关键的市场份额。

特别是在中低端设备的市场中,ASML凭借灵活的政策迅速抢占了大量订单,最终成为中国市场的主要供应商。

对于日本来说,这不仅仅是短期经济损失的问题,长期来看,它还失去了在全球芯片产业链中的深度参与和技术谈判的主动权。

日本企业内部的失望情绪逐渐加剧,不少业内人士公开表示,这一系列政策的执行让他们失去了未来的竞争可能。

尽管日本依然是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重要一环,但在全球化的竞争格局中,失去中国这一重要市场的影响不可小觑。

中国的逆势崛起

面对外部的技术封锁与贸易壁垒,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并未因此止步。

相反,在这种外部压力下,中国的创新动力被激发出来,许多头部企业开始加速自研技术的突破。

以中芯国际(SMIC)为代表,中国的芯片制造商开始通过进口设备“迭代升级”,不断提升芯片生产的良率,并推动国产光刻机技术的研发。

在过去的几年里,SMIC等企业在进口设备的帮助下,逐步提高了生产工艺的精度,制造出更为先进的芯片产品。与此同时,中国也加大了对国产光刻机的研发投入。

尽管目前国产光刻机的技术水平与ASML存在一定差距,但在国产设备的支持下,中国的半导体产业逐步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

这种“倒逼式创新”虽然充满挑战,但也成为中国半导体产业崛起的重要动力。

在技术封锁的压力下,中国加速了自给自足的步伐,一些关键技术的突破,为中国在未来十年的半导体产业竞争中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虽然当前中国还无法完全摆脱对进口光刻机的依赖,但随着国产技术的逐步成熟,未来中国将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掌握半导体产业的主动权。

中国政府对半导体产业的支持政策也在不断加强,从资金投入到人才培养,从技术研发到市场应用,政府的全方位支持为半导体产业提供了强大的助力。

尤其是在光刻机等核心设备的研发上,中国的投入不断加大,目标是在不久的将来实现技术的自主可控。

结语

荷兰与日本在光刻机出口问题上的策略差异,反映了全球半导体产业在面对技术封锁和国际博弈时的复杂局面。

荷兰通过灵活的政策为本国企业争取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而日本则因过于依赖外部外交变化,失去了重要的市场份额和技术谈判的主动权。

对于中国而言,虽然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压力,但在自主研发和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为未来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奠定了基础。

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日益激烈,各国如何平衡内外部压力,保障本国企业的竞争力,将成为未来产业竞争中的关键。

荷兰与日本的不同应对策略为全球观察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而中国在技术创新上的不断突破,也在悄然改变着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0

标签:科技   荷兰   中国   态度   光刻   日本   美国   政策   半导体产业   中国市场   芯片   设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