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英国有个叫查理・比格姆的老板,搞了件挺有意思的事,推出双人份惠灵顿牛排,售价不到30英镑,差不多280块人民币。
本来想这是给下班累了的人凑活晚饭的,结果人家目标客户是那些嫌出去吃饭太贵、原本打算去餐厅的人。
这一下子就把“居家用餐”的门道戳透了,不是大家不想吃好的,是出去吃的成本实在扛不住了。

比格姆这步棋没走错,他那家同名公司最近一年销售额涨了近9%,都到1.44亿英镑了,利润更是多了三分之一还多。
你别觉得这只是单个品牌的运气,英国乐购超市上个月也跟上了,推出“精选主厨系列”即食餐,最贵的一份能卖到20英镑,主打就是“餐厅品质”。
连做食谱盒的Gousto都把高端产品线升级了,新增了“精致居家餐”“美食酒吧风味”这些品类。
大家都看明白了,现在消费者就认“在家吃好点,还比出去便宜”这一套。

不光是英国,美国那边也差不多,外卖市场涨得比堂食快多了,去年美国外卖市场涨了18%,堂食反而萎缩了。
今年5月更夸张,美国的DoorDash直接花29亿英镑把英国的Deliveroo给买了,这整合速度,一看就是盯上“居家用餐”这块肥肉了。
本来想是不是只是后疫情习惯没改过来,后来发现经济压力才是关键,英国家庭这几年支出缩减是G7里最厉害的,美国那边关税政策又乱,低收入的人连快餐都不敢随便吃了,麦当劳CEO都说,现在客人要么点便宜的,要么干脆回家自己做。

这边即食餐和外卖卖得火热,那边传统餐饮业可就难受了。
英国必胜客最近宣布要关68家店,1210个人要失业,这数字听着就揪心。
不光是必胜客,整个英国休闲餐厅的客流量都降了不少,差不多8%吧。

这也不能全怪消费者变心,你想啊,英国餐厅的菜价比2019年涨了三分之一,去年4月起人力成本又因为政策涨了不少,最低工资和国民保险都提了,老板们要么涨价要么扛着,涨价吧客人就更少,这不就陷入死循环了?
美国那边也没好到哪去,前三个月大家去餐厅的次数比去年少了10亿次,这可不是小数目。
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都说,现在美国快餐业是最疲软的,因为低收入的人花钱越来越谨慎。
搞不明白,本来2023年居家和外出吃饭的比例还挺稳的,怎么一下子就变了?

后来想想,还是钱的问题,英国高利率压得人喘不过气,美国劳动力市场又让人没安全感,谁还敢随便出去挥霍啊?
受冲击最厉害的是中端餐厅,有个叫尼古拉斯・方德的顾问说,中等收入家庭是中端餐厅的主力,现在他们要么少点酒、点小份菜,要么就买即食餐在家吃。
这也能理解,中端餐厅不上不下,出去吃一趟不便宜,在家吃又能吃到差不多的品质,换谁都会选后者吧?

也不是所有餐饮品牌都坐以待毙,英国的Itsu、Zizzi这些连锁品牌,就把自己的招牌菜做成即食的,放到超市卖,比如Itsu的即食寿司,PizzaExpress的升级款披萨。
这路子也不是谁都走得通,有的品牌试过把新鲜餐品改一改放超市,结果保质期和口感都不行,没几个月就下架了。

本来想这是不是个万能解法,后来发现成功的没几个,也就35%的品牌敢试试,真正赚钱的还不到五分之一。
那高端餐厅怎么办呢?总不能也去超市卖即食餐吧?人家有自己的招。
伦敦有家法式餐厅,属于EvolvCollection集团的,今年夏天直接运了5吨沙子在泰晤士河边造了个临时沙滩,客人吃饭的时候能踩沙子看河景,这体验感一下子就上来了。

Prezzo的CEO也说了,现在消费者跟着Netflix学做饭,手艺都涨了,要是餐厅没点特别的,谁还愿意花大价钱出去吃?
就像有个餐厅老板说的,“还不错”已经不够了,要么做到最好,要么有别人没有的东西,这话太实在了。
“居家用餐”不是要把餐饮业逼死,而是逼着整个行业变一变。
有人靠即食餐赚了钱,有人靠外卖整合扩大了规模,也有人靠创新体验留住了客户。

以后消费者肯定更挑,要么图方便实惠,要么图特别的体验,想两边都占着的,怕是越来越难了。
不过话说回来,不管是在家吃还是出去吃,核心不都是吃得开心嘛,只要能抓住这点,不管是超市还是餐厅,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现在的市场变化看着乱,但其实很清晰,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不会为了“出去吃”这个行为本身多花钱了。

对餐饮业来说,与其抱怨“居家用餐”抢生意,不如想想怎么把自己的优势做出来,是把菜做得更有特色,还是把体验做得更特别?
毕竟,没人会拒绝一顿又好吃又开心的饭,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餐厅里。
更新时间:2025-10-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