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阿姨今年刚退休。为了在孙辈眼中看起来年轻些,她早已养成了“用染发剂遮白发”的习惯。上个月,她和社区几位姐妹一起团购了品牌染膏。谁知才刚用一周,连续出现头皮刺痒和皮肤泛红。“邻居张大妈劝我,染发剂不能乱买,前阵子还看到新闻说可能致癌,吓得我赶紧停了下来!”刘阿姨一边说一边打开衣柜,不禁犯起嘀咕——自己用的染发剂,究竟安全吗?是不是每一种都含危险成分?
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2023年的一次抽检,国内某些染发剂品牌中,检出苯二胺、对氨基苯酚等致癌物含量超标高达23%。很多人觉得染发是“变美小事”,实际上,隐藏的健康危机却远比想象中更严重。你可知道,常用的5类染发剂,可能正悄悄威胁你的健康?到底该如何分辨与避免,别等身体亮红灯才追悔莫及。
先来澄清一下常见疑虑。毛发变白,染发变成许多中老年人的日常选项。一些人担心:“染发剂到底会不会致癌?身边好几个亲友都用得好好的。”然而,医学专家明确表示——染发剂本身并不直接致癌,但某些成分如苯二胺(PPD)、对氨基苯酚、铅盐等确实具有较高的致敏性和潜在致癌风险。
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致癌物研究进展》中,部分染发剂被归为2A类致癌物,与人体癌症发生有“较强可能相关性”。有研究指出,长期反复暴露于含苯二胺的染发剂环境中,女性乳腺癌和膀胱癌发病风险分别增加14.8%和16.9%。而对氨基苯酚等成分,则有较高的诱发皮炎概率,每10人中就有1人出现敏感反应。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后的科学警告。
黑发在变,风险在升。尤其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特殊过敏体质,更是染发“高危人群”。欧美多国早已对部分刺激性和致敏染发剂做出严格限制,染发前必备“斑贴测试”也逐渐成为共识。但国内市场上,3类常见染发剂尤其值得警惕:
大致梳理市面染发产品,风险主要集中在几大类:
1.氧化型染发剂
此类染发剂颜色持久,被广泛推广。主要活性成分为苯二胺、间氨基苯酚等。暴露于苯二胺的皮肤吸收率可达13%,长期使用与膀胱癌、肾脏损伤有关。据中华医学会发布的数据,2021年,全国由染发剂引发过敏性皮炎约占化妆品皮炎病例的18%。
2.非氧化型染发剂
代表成分为对氨基苯酚、苯酚类,虽致色时间短但致敏性强。每年因其引发急性过敏反应的案例增长7.5%,中老年人体弱,尤其需警惕。
3.植物型染发剂
不少产品号称“纯植物”,实则难以完全摆脱辅助化学成分。部分黑芝麻、首乌类制剂仍佐以“氧化剂”助色。国家市场监管通报中,“植物染发”标识下仍检出苯二胺的产品超过15款。
其实,无论如何标榜“温和安全”,只要含以上高风险成分,均存健康隐患。如果染发后出现头皮瘙痒、刺痛、红肿、脱屑甚至全身症状,务必立即停用就医。凡皮肤病史、肾脏或呼吸道基础病的用户,更应避免无保护操作。
此外,市面上有一种临时性色粉染料与“泡泡”染剂,其偶氮色素、芳香胺含量有时也不达标。2023年抽检结果显示,5类(含3种泡泡、2种色粉)染发产品致敏风险显著高于普通染膏。
看到这里,很多朋友或许心头发紧,也更加焦虑“是不是该彻底和染发说拜拜”?其实无需恐慌,但务必“从选购到操作”都用心:
第一,购买合规产品
认准国家药监局批准的正规品牌,选择标明成分且通过检验的产品。拒绝假冒、促销无资质网购染发剂。
第二,科学操作染发步骤
染发前应彻底做好斑贴试验,即将少量染发剂点涂于耳后或手腕内侧,观察48-72小时,无瘙痒红肿方可全头使用。
第三,降低染发频率
专家建议,中老年群体每年染发不超过3-4次,少用深色、快染和泡沫式染发剂。染发间隔徐缓、有不适及时就医。
第四,警惕“隐性化学”
所谓“植物”“无氨”不等于绝对安全。使用前认真阅读配料,拒绝苯二胺、对氨基苯酚、邻苯二酚等。优先选择无p-苯二胺、无对氨基苯酚等成分的染发产品。
第五,规范清洗与护理
染完头后应充分冲洗至无残留,避免染发剂长时间附着于头皮。保持头皮洁净,日常可外用抗敏修护洗发水。
染发虽可美化生活,但健康始终应排在第一位。哪怕目前身体并无不适,也不能放松警惕。
健康不是偶然,更不是一次染发的小事。与家人分享这篇科普,让每一位爱美的爸爸妈妈都了解正确防护,让美丽“不惹祸”。
每个人体质不同,具体效果或有所差异。如有敏感、皮炎或身体不适,务必前往当地正规医院皮肤科面诊,切勿自行用药或盲目尝试“偏方”。谨防诱发严重后果,守护好自己的健康底线。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21年版)》
3.世界卫生组织:《人类致癌物评估报告(2022年)》
4.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化妆品性皮炎流行病学调查》
5.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23年染发剂专项抽检通报》
6.中国疾控中心:《苯二胺暴露与健康风险评估》
更新时间:2025-10-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