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10月,奉系军阀的张作霖和直系将领冯玉祥联合推翻以曹锟为总统的直系军阀政权。
北方的混乱局面,让孙中山认为又有机会建立一个理想中的民主共和国,尤其是当接到冯玉祥和张作霖等人的电邀北上的邀请后,他那一颗炙热的心再次颤抖。
该不该北上?
孙中山一时间拿不定主意,便召集追随者开会,得到的建议是不能北上。
当时孙中山已经病重,他担心错过这次机会之后,他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愿望再也无法实现,于是坚持已见,执意抱病北上。
1924年11月12日,孙中山启程前往北京,经过黄埔时,在那里留宿一夜。
忧心忡忡的他与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进行了一次谈话,他说:
我就要去北京了,能否活着回来还很难说,不管怎么说,我是去那里进行斗争……
随后,孙中山离开广州北上,经上海绕道日本到达天津后便一病不起。
可是在信念的支撑下,孙中山还是从病床上挣扎起来前往北京,只是北方的亲日派却给了他迎头痛击。
1925年3月12日,在失望与愤恨中,孙中山逝世,国民党立即陷入争夺权力的混乱之中,而当时最有能力接班的并不是蒋介石。
孙中山临终之时,虽然留下了三封遗嘱,但自始至终没有明确接班人,这也使得国民党元老纷纷磨刀霍霍,而当时的蒋介石甚至根本算不上一个竞争者。
孙中山是广东人,他对国民党内的广东人一向比较重视,在他逝世后,他的三位广东老乡则成为了当时最有能力接班的人:
汪精卫、廖仲恺和胡汉民。
而在这三人中,汪精卫是唯一一个跟随孙中山北上的人,在孙中山弥留之际,汪精卫负责起草他的政治遗嘱,期间更是多次呼喊汪精卫的名字。
在当时很多人眼中,汪精卫就是孙中山的接班人,只是相比较其他两位竞争者,汪精卫还是略显年轻,以至于政治资本稍微欠了些火候。
为了扳倒胡汉民,汪精卫便积极拉拢蒋介石,让汪精卫根本想不到的是蒋介石远比胡汉民难对付,当然这是后话了。
后来在蒋介石的打压和排挤下,走投无路的汪精卫却走上了一条卖国的道路。
为了谋求权力的汪精卫,不惜担任日本傀儡政府主席的职务,结果永久背上了“汉奸”的恶名,留下了万世的骂名,完全辜负了孙中山对他的期望和信任。
曾经刺杀摄政王的无畏姿态,最终掩盖在历史的烟云中……
在国民党中,廖仲恺的地位非常高,是孙中山忠实的追随者,备受孙中山的信任和重用。
在孙中山去世时,廖仲恺在党政军中身居要职,汪精卫都不敢在他面前摆架子。
可是国民党内派系林立,特立独行而又极富有献身精神的廖仲恺是左派的代表人物。
他坚持贯彻执行孙中山提出的三大政策,在平定商团叛乱、杨刘叛乱、北伐东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为支持工人运动和省港大罢工,被右翼的国民党人怀疑他是共产党的秘密党员。
国民党右翼分子,如邹鲁、孙科、伍朝枢等人为了打击廖仲恺,阻挠他接孙中山的班,便散布各种谣言。
廖仲恺无畏无惧,与右翼分子进行不妥协的抗争,结果却被右翼分子买通凶手刺杀而亡。
而自从廖仲恺遇刺之后,国民党的掌权者便逐渐摒弃了孙中山三民主义走上了脱离民众的歧途。
相比较汪精卫和廖仲恺来说,胡汉民在国民党内的资历远在他们两人之上,而在孙中山抱病北上之时,更是任命他为代理大元帅。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胡汉民都认为自己将会接孙中山的班,毕竟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他的竞争力都不容小觑。
自从1905年加入同盟会开始,胡汉民就是孙中山的主要助手之一,在国民党内有着很重的话语权。
自从1924年开始,趋向保守的胡汉民便主张反共,对俄国人也有着很深的顾虑,是国共合作的坚决反对者。
可是以胡汉民为首的右派,为了抢权不惜铤而走险,着手策划一一系列用暗杀手段排除异己的活动。
廖仲恺遇刺案发生后,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三人组成特别委员会,以控制局势和处理遇刺案,而胡汉民也一度因为嫌疑最大而被拘留。
汪精卫联合蒋介石等人趁机发难,将胡汉民逼出国,进而成为了国民党党政的一把手。
只是论耍政治阴谋,胡汉民也好,汪精卫也罢,他们实在不是蒋介石的对手,后来被蒋介石实现逆转,虽然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毕竟从孙中山去世时开始,蒋介石就已经张开了獠牙。
参考资料:《蒋介石传》、《蒋介石全记录》等。
(图网,侵删)
更新时间:2025-04-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