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龙笑生,让我们一起读经典名著,看世界百态。具备数字行业与制造业双重背景的人员,堪称生产体系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今天继续分享《超级制造:后精益生产时代》一书的精彩部分。
回溯到 19 世纪,工厂宛如一个庞大的垂直军事组织,有成千上万的工人围绕着巨型中央机器忙碌,他们不停地处理着原材料。到了 20 世纪,福特主义与丰田主义带来重大变革,工厂生产率大幅跃升,开始精简规模,劳动力数量显著减少。与此同时,一种全新的工作理念应运而生,即持续改善。这一理念鼓励每位从业者分享自身想法,以提升整个生产系统的效率。于是,在工业生产的主力 “大军” 旁,出现了新的 “角色”,比如六西格玛绿带、六西格玛黑带、变革倡导者、精益生产专家等,这些都可归为改进者。当时,工业界对这类人才求贤若渴,急需他们推动一场大规模的转型运动。据统计,平均每 100 名员工中就需要配备一名改进者。这也引发了企业间激烈的人才竞争,人员流动变得愈发频繁。而如今,一场新的 “变革之战” 已然打响。继改进者之后,工业领域又急需一种全新人才 ——“设计师”。他们的任务是设计出便捷易用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供一线生产操作员使用。这些 “设计师” 可不简单,不仅要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还得深入了解生产行为的每个细节,如此才能为生产操作员打造出使用体验绝佳的互联工具。然而,随着企业的发展与转型,这类关键人才十分稀缺,能同时兼任 “现场设计师” 与 “产品经理” 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具备数字行业与制造业双重背景的人员,堪称生产体系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要是企业能够按照 1:10 的比例,合理配置 “设计师” 与改进者,那么距离实现目标就会更近一步。
长期以来,中国借助合资企业的模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在主要西方国家眼中,中国是低成本生产的绝佳之地,蕴含着巨大的商机。不过,中国的工业政策正逐步展现出强劲的一面。一旦在某个行业发展壮大,中国便会直面西方竞争,凭借自身过硬的技术实力进军西方市场。纺织业、电子业以及重工业,都是典型的例子。如今,汽车制造业和航空制造业极有可能成为中国攻克的新领域。中国为何能取得如此成就呢?其一,中央政策具有连贯性,政府能够制定全面系统的发展规划;其二,中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其三,雄厚的财政储备让中国有能力对重点产业进行大规模投资。
从“微观经济”视角来看,工厂目前面临着十分直观的危机。专业技术人才日益稀缺,工业对于 21 世纪人才的吸引力也在持续下降。相关调查显示,工业企业的高管指出,当下缺乏维护人员、锅炉工、机加工人员等专业人才,而在未来,3D 打印和物联网等领域的技术人员也将出现短缺。但企业最为紧缺的,还是数字化转型人才,诸如设计师、产品经理、程序员、4.0 架构师、首席技术官等。普华永道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全球超过四分之一,也就是 28% 的高管,对所在地区数字技能的匮乏深感忧虑。这一比例在南非高达 49%,在中国达到 51%,在巴西更是达到了 59%。
精益生产曾经深刻影响了工业组织模式,但它似乎过于侧重工厂效率,从而忽略了环境因素,这使得其在激励和吸引年轻一代方面面临困境。然而,我们都清楚,年轻一代掌握着关键技能,行业若想迎接新挑战,吸引年轻人才至关重要。所以,精益生产急需进行改造升级。时代已然不同!一方面,僵化的大型系统已不合时宜,灵活的信息技术架构才是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现场操作人员渴望拥有令人愉悦、符合人体工程学且易于操作的工具。在 20 世纪 80 年代,企业为防止工人分心,在工厂中大量使用 “简陋” 且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工具。但如今,智能手机普及,人们深切体会到智能设备的便捷与舒适,自然而然会将工厂工具与之对比。因此,采用最新设计的设备,已成为提升行业吸引力的必要举措。工业是最早构建复杂信息技术系统的行业之一,但率先发展也带来了问题,那就是不得不面对 “遗留系统”。不过,中国、韩国、巴西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由于直接采用新的信息技术架构,成功避开了这一困扰。
那么,工业变革包含哪些维度呢?第一个维度,企业可以直接运用物联网、3D打印、机器人、增强现实、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新技术,提升自身竞争力与灵活性,从而在市场中赢得优势。例如,法国定制橱柜生产企业司米集团,通过对工业流程进行深度自动化改造,并将销售网点与工厂进行数字化整合,实现了定制厨房一天内交付的高效生产。但从本质上讲,这些做法并非全新尝试,用新技术替换旧技术一直是工业界的常规操作。实际上,变革的关键在于第二个维度,即数字化。它的意义远超众多所谓的“颠覆性”举措。数字化意味着要彻底重新审视供应链,变革商业模式,更新思维理念。最常见的做法是开发具备数据收集功能的互联产品,通过数据和服务创造收益。波士顿咨询公司在 2016 年的一项研究中预测,到 2025 年,工业 4.0 通过提高生产率以及转变商业模式,将推动全球工业生产总值增长 20% - 25%。精益生产系统围绕工业体系构建,助力工业组织提升生产效率、获取更高收益。但在数字时代,哪种新型组织系统既能提高生产效率,又能通过变革商业模式获取收益呢?答案就是超级制造。超级制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它继承了精益管理在提升生产效率方面的优势,同时在其他方面展开诸多新探索,向现有的商业模式发起挑战。
更新时间:2025-04-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