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特朗普上台之后,他使出的关税大棒引起了国际上不小热议。中美之间也展开了激烈的交锋,7月28日,中美展开第三轮谈判。
不过在关税激烈交锋的时候,一些潜伏在我国多年的美国货却默默“敛财”,赚着中国老百姓的钱,究竟是怎么回事?又有哪些披着国货外衣的美国货?
提起哈尔滨啤酒,那股子北国的冰爽仿佛就在舌尖。它曾是民族工业的骄傲,从中国走向世界,足迹遍布三十多个国家。
然而资本的风云变幻,早已改写了它的归属。2004年,美国啤酒巨头安海斯-布希以高达99.66%的股权收购了哈啤,将其纳入麾下。
2016年,更大的资本浪潮席卷而来,比利时英博集团一举吞并百威英博,哈啤的最终控制权也随之漂洋过海,落入了欧洲资本的手中。
有趣的是,尽管背后的资本巨头几度易主,哈啤在中国市场的戏路却始终如一地中国化,甚至愈演愈烈。
它深谙本土情怀之道,与故宫博物院联名推出限定包装,将中国风元素融入瓶身设计;大手笔赞助哈尔滨冰雪节、各大音乐节,融入年轻人的生活场景。
广告语更是直击人心,冰城骄傲、中国人的啤酒等口号铺天盖地。这一系列组合拳精准打在了年轻消费者的情感共鸣点上,成功地在他们心中植下了这是国产品牌的种子。
当中美关税交锋激烈,进口啤酒因高昂关税价格一路飙升时,哈啤却显得气定神闲。
其成功的秘诀在于深度本土化,高达90%的原材料采购自中国本土供应商,完整的生产线也扎根于中国境内。
数据显示,哈啤去年在中国的销量轻松突破180万吨大关,为百威英博亚太区贡献了令人咋舌的40%利润。
只是这份由无数中国消费者贡献的丰厚利润,最终如涓涓细流,汇入了遥远的欧洲总部。当餐桌上的啤酒揭开身份谜底时,厨房里的油瓶同样藏着令人意想不到的资本密码。
金龙鱼这三个字几乎是几代中国家庭厨房的图腾,从上世纪90年代初横空出世,以温暖亲情的广告形象迅速打开市场。
到2008年凭借过硬品质登上北京奥运会食用油独家供应商的宝座,其发展轨迹伴随着无数家庭的餐桌记忆。
它不断拓展产品线,大豆油、调和油、玉米油、葵花籽油乃至稻米油,品类日益丰富,深入千家万户。久而久之,“金龙鱼是咱们的老国货”成了许多人心照不宣的认知。
不过,真相揭开时令人颇感意外。金龙鱼并非土生土长的中国品牌,它的真正母舰是新加坡的益海嘉里集团。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益海嘉里集团本身又是美国农业巨头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公司旗下的重要成员。这个公司在全球农产品加工与贸易领域举足轻重。
换言之,这个贴着亲切国货标签的油瓶,其血脉深处流淌的,是地地道道的美国资本基因。
面对中美贸易摩擦和关税加征的浪潮,金龙鱼的回应显得格外从容淡定,这份从容的底气,源于其在中国市场构建的极其稳固的本土化堡垒。
从原料大豆、菜籽的采购,到遍布中国大江南北的庞大压榨厂、精炼厂网络,金龙鱼几乎将整个产业链都深植于中国本土。
美国政策的风暴再猛烈,也难以撼动这艘扎根于中国沃土的巨轮。尽管它始终强调为消费者提供健康、安全、优质的食品,但这无法改变其资本源头与美国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宝天天见”,这句简单却魔性十足的广告词,曾经响彻大江南北,成为时代记忆的音符。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那个护肤品选择匮乏、动辄几十元上百元的“奢侈品”时代,大宝SOD蜜以其极其亲民的价格和朴实可靠的品质,照亮了无数普通中国家庭的护肤需求。
大宝的前身是从1985年北京三露厂推出产品开始,仅仅用了三年时间,这瓶小小的乳液就创造了年营业额超1亿元的惊人成绩!
这笔钱在八十年代的中国,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从三露到大宝,这个品牌承载了太多国人的集体记忆,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国民品牌”。
不过,随着中国市场的开放,国际大牌蜂拥而入,本土新锐品牌也不断涌现,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
面对挑战,大宝似乎有些力不从心,产品更新迭代缓慢,研发投入不足,曾经的光环逐渐黯淡,市场份额被不断蚕食。
终于在2008年,美国日化巨头强生公司看中了这个深入人心的国民品牌及其庞大的渠道网络,斥资23亿元人民币,将大宝品牌及其产品线整体收入囊中。
至此,一代国民护肤记忆的象征,悄然完成了从本土骄傲到外资成员的转身。而 火腿肠市场的霸主双汇,其故事脉络与前述品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它诞生于1958年的河南漯河肉联厂,是地地道道的本土企业。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双汇火腿肠凭借省优、部优、国优的品质保证和极其亲民的价格,迅速从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占领了老百姓的餐桌,登上了行业巅峰。
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自然吸引了国际资本敏锐的目光。美国华尔街的投行巨头高盛集团与鼎晖投资等外资机构,敏锐地捕捉到了双汇的巨大潜力和中国肉制品市场的广阔前景。
自2006年起,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资本运作,高盛和鼎晖最终成功获得了双汇发展的实际控制权。
这意味着,超市货架上那根根熟悉的、被老百姓视为老牌国货的双汇火腿肠,其真正的掌控者早已是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资本。这一转变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震动和争议。
在深度全球化的今天,资本的国籍日益模糊,国货标签与品牌的实际控制权常是分离的。它们凭借彻底的本土化策略,成功缓冲了国际贸易冲突的冲击,持续分享着中国市场的巨大红利。
这既展现了企业灵活适应全球变局的高超智慧,也凸显了消费行为本身对品牌身份的某种超越。中美贸易数据揭示了双方经济的高度依存。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挥得再猛,也难以改变深层互惠的经济结构。这些伪国货的韧性恰恰说明,深度融合的经济生态中难有真正的独善其身者,对抗只会双输。
中美关税交锋的棋盘上,这些拥有“美国血统”却扎根中国市场的品牌,凭借本土化根基与庞大内需,展现了惊人的抗风险能力。
它们的故事,恰是全球化时代资本无国界流动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品牌归属或许在股东名册上变更,但其生命线已深深植入本地市场的土壤。
在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的浪潮中,简单以国别标签评判企业已显片面。培育真正自主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品牌集群,同时以开放心态参与全球产业链协作,方能构筑更均衡、更具韧性的经济发展格局。贸易战的背后是没有赢家,只有友好的合作才会更好的发展。
全景网 高盛收购双汇获批
中国新闻网 2013-04-15 “大宝”被外资收购后遇尴尬 被强生边缘化处理
新浪财经2024年4月23日关于“被骂上热搜!卖身国外的“国民啤酒”,这次又栽了”的报道
华商韬略2022年8月14日关于“80年代营业额过亿,国人心中的民族品牌,被迫卖身外资!”的报道
新浪财经2020年10月17日关于“金龙鱼3000亿市值的背后,外资持股90%,美国巨头占了1/4”的报道
更新时间:2025-07-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