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神,但死法太像神。1363年,鄱阳湖战场,朱元璋的水军陷入苦战,突然间,敌船上一个黑脸将军,脖子以下还在挥矛冲杀,脖子以上,已经没了脑袋。陈友谅的士兵愣住了,战船乱了阵型,朱元璋趁势反击。
这名将军,名叫丁普朗。他的尸体被抬回来时,还是握着兵器的姿势。史书记下这段,“首脱犹直立,执兵作斗状,敌惊为神。”七百年过去,无人能破。
至正二十三年七月己丑,鄱阳湖畔,康郎山之战。
丁普朗,时任行枢密院同知,是朱元璋新近重用的大将,原陈友谅部下,战场所在为南昌水域,康郎山西北方向。辰时开战,午时未歇,敌我双方激战不止。朱元璋船小,陈友谅船大,交战初期不占优势。战局胶着,水势汹涌,战至中午,军士疲惫,舟舰多有损毁。
当时,“院判张志雄所乘舟樯折”,遭陈军钩刺围攻,无力抵抗,拔剑自刎。丁普朗目睹其死,怒吼举矛,率部强攻敌舟,数十敌兵当场斩杀。
敌船转舵包围,丁普朗力战不退,身中十余矛枪,仍不倒。据《明史》卷133:“普郎首脱犹直立,执兵作斗状,敌惊为神。”
换句话说,人头被砍,身体尚握兵立舟头不仆,似仍在奋战。当日为七月己丑,正午时分,烈日炙烤,舟船浮沉,但敌方因丁普朗之状惊惧,几欲溃逃。
“战死三十五人,首丁普朗”,战后清点,此役伤亡惨烈。但无一人如丁普朗这般“头断仍战”。其尸体被收于余干,追赠“柱国上将军”,封“济阳郡公”,祀于“康山忠臣庙”。
此战因敌我兵力悬殊,陈友谅以大型战舰、精锐部队压境,意图一举破南昌。朱元璋亲率援军,以小船穿插破敌,指挥枢纽设于水中。战斗由水战转为混战,舟中搏斗、登舻劈斩、跃水攻敌,皆为常态,不设退路。
丁普朗一开始处于主攻队列,负责正面撕破敌舰防线。敌军前排为“白甲军”,擅远攻与火油喷射,火器掷矢密集。丁普朗持长矛冲锋,三次冲入敌舟,再三被围堵,负伤再战。
最终,头颅被割,但双足未倒,握兵不弃,整整半个时辰,直立于舟头。此非神话,乃有明文记载:《续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明言:“植立舟中不仆,执兵若战状”。
敌军惊恐,后列自乱阵形,右翼战船向后撤,致后方兵力暴露。朱元璋趁势布阵再击,连破三舰,方才扳回战局。
这一战结束后,丁普朗遗体由余昶、陈弼护送至余干康山安葬,军中三日举哀。朱元璋命令:“凡军中有忠勇者,必以丁公为率。”
这场战斗,不只是“战死”。是首级已断、仍持兵立舟半时辰,是敌军“惊为神”,是记录至今无人可破的战场行为极限。也是,朱元璋打天下最险时刻,丁普朗,用最后一刻站立,为他争下一线生机。
——他没说一句话,但最后的样子,比喊破喉咙更响。
可丁普朗不是生来战神,他曾是黄陂农夫,扛锄头扛出了第一战功。
丁普朗,湖北黄陂人,原是农夫出身。倘若不是天翻地覆的元末乱世,他大概率一辈子都在田里捉虫锄草。然而1351年,黄河工役起义引爆全国战火,韩山童、刘福通在北方揭竿而起,南方亦不平静。
三个月后,蕲州布贩徐寿辉起兵天堂寨,丁普朗响应,投身“南方红巾军”。徐军以红巾为识,攻势猛烈,初战即陷蕲水。丁普朗因武勇突显,被拔为先锋。据记载:“寿辉将丁普朗等连陷汉阳、兴国。”彼时元朝官军尚未南顾,丁普朗领兵破城三十余座,战无不胜,势如破竹。
至正十三年,红巾军南线迅猛,丁普朗与曾法兴、邹普胜、赵普胜等并称“四大金刚”。其中赵普胜因连破江州、黄州、太平府,被称“南军之首”。而丁普朗则主攻武昌、兴国、广济一线,三年征战不下五十战。
然而好景不长。1357年,陈友谅借助水军势力篡位,自立为汉王,挟徐寿辉以令诸将。赵普胜不满,被邀至汉阳“议军务”,席间被毒酒所害。军中震动,丁普朗与傅友德警觉,暗中筹谋去路。
当年秋,丁普朗被派驻守小孤山要地,表面风光,实为牵制。傅友德调防武昌,亦为表面升迁。两人多次书信往来,密谋“弃暗投明”。朱元璋此时正与张士诚周旋于江南,对降将极为优容,“视士卒如弟兄”“军纪严明”之风深入人心。
1359年冬,二人趁换防之际脱离原军,秘密渡江至太平,面见朱元璋。朱元璋知二人皆旧日劲旅之骨干,立即收编,封丁普朗为“行枢密院同知”,调入中军统辖水战军务。
此后三年,丁普朗随军征战庐州、安庆、九江、池州,皆为亲征核心军团。他的军纪严明、攻守兼备、夜袭精熟,极得朱元璋倚重。
这段履历,从田间汉子到前锋统将,再至中央主将,丁普朗只用了十二年时间。但每一步都踩在尸山血海之上。他不曾自述,只留战功。他不曾自矜,只留血迹斑斑的命书。
1363年,朱元璋调兵援南昌,丁普朗自请出战,他说得很清楚:“此战不为官禄,只为报知遇。”这一战,正是康郎山。
丁普朗一生三换主帅。第一次是为抗压迫,随徐寿辉揭竿而起;第二次是避祸求存,短期效命陈友谅;最后一次,是投奔朱元璋,誓死效忠。但他没料到,最后一次的选择,将换来一场绝后空前的死亡方式。
康郎山,江西余干西北,濒临鄱阳湖水道,是守卫南昌的门户。朱元璋军小舰薄,兵力分散,若失康郎山,南昌危矣。丁普朗所部属前军主攻,负责冲击敌中锋旗舰。
七月己丑清晨,开战。敌船连排,层层叠阵,陈军以水师为主,靠“铁鳞舰”占据上风。朱元璋部队船只小,难以直冲。丁普朗率一支斥候快船突击敌前锋,“三突三返”,歼敌二十余人。
午时,张志雄所乘主舟桅杆折断,被敌勾锁包围,自刎而亡。中军震动,士气崩盘在即。丁普朗怒声率军再上,亲自登舟冲杀,“手执长矛,刺杀不下三十人”。
战至中午,敌援围至,丁普朗身中十余刀枪,鲜血染透战袍。《明史》与《续资治通鉴》记:“首脱犹直立,执兵作斗状。”换言之,头颅已断,仍挺身不仆,兵器尚握,敌军不敢近身。
敌军士卒大惊失色,“以为神明附体”,左右动摇,后阵退却,右翼船舷自乱。朱元璋抓住时机,亲率中军强攻,击破三舟,敌军乱作一团,康郎山失守。
战后清点,“康郎山战死者三十五人,首丁普朗。”傅友德披麻执绋,将其遗体收于舟上,送葬余干康山,朱元璋亲笔赐额“忠烈之墓”。
他的子嗣受封世袭千户,祀入乡贤。但丁普朗没留下墓志铭。他留下一具头断身不倒的尸体,留下一场永不重复的战斗方式,留下一份后人不敢复制的忠诚。
明朝开国将领丁普郎的身上发生过哪些传奇故事?.读历史.2025-04-21.
丁普郎.百度百科.
丁普郎:朱元璋手下的大将,头断了身体还在打仗.趣历史.2021-04-25.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