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孙头今年72岁,退休后最大的习惯,就是泡上一壶浓茶,一边下棋一边品茶,从早到晚,茶壶几乎不离手。
小区的人都说:“喝茶能提神,老人脑子灵光得很!”可最近老伴却发现,老孙头总爱“张冠李戴”,昨天的事转脸就忘,出门买菜还迷了路。
带去医院,医生诊断为“轻度认知障碍”,这让家人一下子懵了。有邻居悄声议论:“该不会是茶喝太多,伤脑子了吧?”

到底,“中国老年痴呆人数居全球第一”,真的是喝茶惹的祸吗?茶喝多了,真的就更容易痴呆吗?还是另有隐情?
关于茶和痴呆的真相,恐怕不是你以为的那样。第3个细节,很多人都没注意到。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加速,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患者数已突破1500万,全球排名第一。
而中国又是茶叶消耗大国,很多人不禁将二者关联起来,甚至有人说“茶喝得越多,脑子越容易糊涂”。但这个观点可信吗?

一项由北京协和医院和中国科技大学联合开展的队列研究显示,规律饮茶与认知功能下降风险有关联,却不是茶本身“惹祸”。
专家解释,“识记力下降与多因素相关,单靠饮茶难以简单归因。”饮茶与大脑健康的关系,其实远比你想的复杂。
“喝茶致痴呆”?权威医学界否定了这一说法,甚至有多项国际大型随访研究证实,适量饮茶反而有助于延缓认知衰退。
《柳叶刀·神经科学》刊登的欧洲十国近万名老年人数据显示,每天适量饮茶(相当于2-3杯绿茶),痴呆发病风险降低约17.5%。

关键在于“适量”:超过6杯浓茶/天,反倒可能因茶碱、咖啡因过度刺激,诱发失眠、心悸等问题,间接加重认知压力和脑代谢负担。
另外,高龄人群如果“以茶代水”,或空腹大量饮浓茶,会影响营养吸收,长期铁缺乏型贫血,同样会牵连大脑供氧,增加记忆力障碍的概率。
茶到底和痴呆有什么关系?科学家们总结了三种常见但常被忽略的误区,尤其是第三个,容易被认知健康的人群忽视:

有些老年人爱用极热的开水泡茶、喝烫茶,这可能损伤口腔和食管黏膜。
最新发表在《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的专家共识显示,食管慢性炎症与认知功能损害有关联。反复炎症反应被认为影响上行神经信号传递。部分中老年群体喝茶的同时,爱吃高盐高脂点心(如咸菜、盐焗花生)。
盐摄入量每增加5克/天,认知障碍风险提升9.6%,血脂异常与痴呆风险增加约12.3%。正是生活中这些“搭配误区”,才是被忽视的痴呆推手。
也是很多家庭忽略的问题:有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慢病基础病患者,如果长期浓茶刺激神经、扰乱睡眠,抑制了夜间恢复性脑代谢。
数据显示,每增加1小时夜间深度睡眠,认知衰退危机下降8.4%;而失眠、夜尿频繁人群,正好与茶叶摄入量偏高的老人重叠。
你喝的不是“致痴呆的水”,而是多重不良习惯的累积。茶叶本身富含茶多酚、儿茶素等,被证实具备清除自由基、保护神经元的作用。

但饮茶需讲究方法,清淡为宜、不过量、不空腹。结合权威建议,改善以下三个细节,有助于把握健康与美好生活的平衡:
建议第一,坚持“清淡适量”原则。日均饮茶2-3杯(400ml左右)为宜,避免浓茶、高温、暴饮,不拿茶当水喝。
建议第二,搭配健康饮食习惯,减少油腻、咸点、腌制品摄入,增添新鲜水果蔬菜。这样既能补充多种抗氧化物,还能营养全面,减少因“喝茶搭错车”引发的健康问题。
建议第三,关注基础慢病和睡眠情况。晚餐后尽量减少饮茶、不在傍晚后饮浓茶,避免影响夜间休息;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和认知障碍家族史人群,更要“量力而行”,定期体检。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年第42期:“老年认知障碍的防控”专题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1年第42卷:“认知功能障碍流行现状分析”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神经内科专家共识(2022)
中国科技大学医学院慢病群体饮茶与认知健康报告(2021)
《国外医学(神经疾病分册)》2023年第45期相关论文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