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今年为7月6日-7月22日),意为“小热”,盛夏序幕正式拉开。此时天地间湿热交织,人体易受“暑邪”与“湿邪”侵袭,中医养生重在养心、祛湿、避暑,为健康度夏打下基础。小暑节气特点与易发健康问题有哪些呢?
暑热夹湿:高温伴随潮湿闷热,人体汗出不畅,湿气困阻。
暑为阳邪:炎热耗气伤津,易致口渴、乏力、心烦。
湿为阴邪:重浊黏滞,易困脾胃,导致食欲不振、腹胀、头身困重。
暑热感冒:发热、头晕、恶心、乏力。
消化问题:食欲差、腹胀、腹泻(湿热腹泻或贪凉腹泻)。
心烦失眠:心火易旺,睡眠不安。
皮肤问题:湿疹、痱子、癣症易发或加重(湿热郁于肌肤)。
关节酸重:尤其原有风湿问题者,湿邪加重不适。
1.养心宁神: “暑易入心”,静心防情绪中暑。
2.健脾祛湿:脾胃为后天之本,运化水湿关键。
3.清热解暑:适度清解暑热,避免伤津耗气。
4.顾护阳气:避免过度贪凉损伤阳气(尤其脾胃)。
1.饮食调养(重中之重)
(1)清淡为主,忌肥甘厚腻:减轻脾胃负担。
(2)多吃祛湿健脾食材:豆类如绿豆(清热解毒)、赤小豆(利水消肿)、扁豆、薏米(炒过更佳,健脾祛湿)等,瓜类如冬瓜(利湿)、丝瓜(清热化痰)、苦瓜(清心火)、黄瓜(生津)等,其他如莲藕(健脾)、莲子(养心健脾)、山药(补脾肺肾)、荷叶(清暑利湿)等。
(3)适当吃“苦”:苦味入心,清心火。如苦瓜、莲子心(少量泡茶)、苦菊、莴笋。
(4)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温开水、淡茶水(如荷叶茶、菊花茶、金银花茶)、绿豆汤、酸梅汤。忌大量冰镇饮料、甜品。
(5)芳香化湿:紫苏、藿香、薄荷(可做菜或泡茶)。
(6)慎食生冷:冰品、大量生冷瓜果易伤脾阳,助长内湿,导致腹泻腹胀。
2.简单穴位保健:
(1)内关穴(养心安神、和胃止呕):心烦、恶心、晕车时按揉。
(2)足三里穴(健脾和胃、扶正祛湿):强健脾胃要穴,常按揉或艾灸。
(3)丰隆穴(化痰祛湿要穴):痰多、体胖、头身困重可多按揉。
勿过贪凉:空调风扇勿直吹,尤其颈背、腹部、脚心。过度依赖冷气会抑制出汗,反使湿邪内闭。
小暑接近三伏天,是进行“三伏贴”等冬病夏治(如哮喘、鼻炎、慢性咳喘)的好时机。
小暑虽热,却是阳气鼎盛、万物繁茂的时节。顺应天时,清心养阳,让身体在湿热中保持轻盈通透,便是此时最好的养生之道。愿你在蝉鸣声声里,寻得一份清心自在。
作者:张靖
来源:沈阳市第九人民医院
编辑:李敏 谭嵘
校对:陈泽明
初审:蒋立柱
审核:崔乐文
免责声明:本文配图除注明单位外,其他来自于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删除。
更新时间:2025-07-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