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4日下午,CNCC 2025 “量子计算:实用在即,还是遥不可及?”论坛在黑龙江哈尔滨华旗饭店413会议厅顺利举行。论坛聚焦“量子计算距离真正的实用化究竟还有多远”这一核心问题,汇集了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深圳量旋科技有限公司等机构的一线学者与产业界专家,共同探讨量子计算的发展现状、技术瓶颈与未来路径。此次论坛由CCF量子计算专委副主任、中山大学李绿周教授和CCF量子计算专委常委、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郑盛根研究员担任共同主席。论坛分为主题报告与圆桌讨论两个阶段,现场气氛热烈,学术思想与工程实践充分交融。

第一阶段为主题报告环节。首先,来自清华大学的孙麓岩教授带来了题为《基于玻色模式的量子信息处理》的报告。孙教授从玻色模式的物理特性出发,深入介绍了其在量子纠错与量子反馈中的应用前景。他重点展示了团队在突破量子纠错“盈亏平衡点”方面的实验成果,并分享了在分布式量子计算与量子精密测量中的最新进展。报告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揭示了玻色模式在实现可扩展、低噪声量子计算平台中的独特优势,引发与会者的极大兴趣。
随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希锋教授作题为《光量子芯片——从单元器件到大规模集成》的报告。任教授系统梳理了光子在量子信息处理中的关键作用,重点介绍了团队在高集成度量子光源、量子逻辑门及片间互联技术方面的突破。他指出,光量子芯片在稳定性与可扩展性上的天然优势,使其成为构建大规模量子计算系统的重要候选平台。报告结合前沿实验成果与产业化展望,为听众展示了光量子技术通往实用化的可能路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震宇教授作题为《推动量子计算走进实际化学体系模拟》报告。李教授介绍了团队开发的“量子平方”软件平台及其在化学体系能量计算中的应用。他提出结合量子采样与基于Transformer结构的神经网络预训练的新思路,在噪声限制条件下实现了对复杂化学体系的高精度模拟。该研究为量子计算在化学、材料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新思路,展示了量子算法与人工智能结合的巨大潜力。

最后,中山大学李绿周教授带来了题为《基于量子游走的算法设计》的报告。李教授回顾了量子游走理论的发展脉络,并介绍了其在算法设计与复杂性分析中的最新成果。他强调,量子游走不仅是理解量子算法加速机制的重要框架,也为量子搜索和优化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报告兼具理论深度与应用启发,充分展现了量子算法研究的前沿风貌。

第二阶段为圆桌讨论环节。嘉宾主要有来自清华大学的孙麓岩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李震宇教授和任希锋教授,南京大学的姚鹏晖教授,深圳量旋科技有限公司CEO项金根博士。与会嘉宾围绕“量子计算:实用在即,还是遥不可及?”展开热烈交流。讨论涉及量子硬件可扩展性、不同量子计算方案的优缺点、量子体系结构以及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的融合等话题。多位专家指出,当前量子计算虽仍处于嘈杂中尺度(NISQ)阶段,但实验技术的持续进步与算法创新正稳步推进实用化进程。论坛在热烈的思维碰撞与前瞻的学术讨论中圆满落幕。


更新时间:2025-11-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