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城垣图志
盐山,顾名思义,就是盛产海盐。《隋书•食货志》记载,“傍海置盐官,以煮盐,每岁收钱,军国之资,得以周赡。”时盐山县一带产出的海盐质量好数量大,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收入来源。
盐山历史悠久,西汉高帝五年(前202)设立高成县,时县治在今盐山县故城赵村附近。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将高成改为高城,高城县之名始于此。
北齐天保七年(556),县治北迁至大留里,即今黄骅市旧城镇。隋开皇十八年(598),将高城县名改为盐山县,县治仍在大留里。明洪武九年(1376),时任盐山知县吴文靖将县治从大留里移迁至香鱼馆。 明洪武九年(1376年),盐山县治由大留里迁至香鱼馆(今盐山县城),尔后陆续在此筑城,并建文庙、武庙、福泉寺、忠肃祠、香鱼书院等。
成化二年增筑,万历年间增小南门。周长八里,高二丈五尺,东西南开四门。今仅存武庙大殿、天主教堂。
盐山县武庙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大殿是其核心建筑,梁架结构仍保留明栿“彻上露明”造,典型明代建筑风格。 在今黄骅市西南20公里有旧城镇,域内有旧城古城址。这座古城并非黄骅的旧城,而是其再西南20公里的盐山县的旧城,存在时间长达820年。
2016年曾对旧城遗址进行勘测,勘探确定旧城平面略呈不规则方形(簸箕状),总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城墙南段总长530米,西段总长900米,北段总长750米,东段总长870米;护城河南段总长600米,西段总长970米,北段总长820米,东段总长950米。 民国初年,尚存1米高的墙基。1937年为防御日寇入侵,国民党四十军庞炳勋部所属的城防营和当地民工,在原有古城墙基之上于四围重新构筑了一道高达3米的新城墙,并安置了城门。到1958年,城墙尚好,可惜后来的村民取土盖房、开城为地等破坏行为,使之遭受了灭顶之灾。现今,只存有南城墙的一大段、东城墙的局部地基。
更新时间:2025-04-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