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中国咖啡市场,被一则消息震惊:星巴克中国宣布出售部分股权,引入本土战略投资者。
这距离2017年霍华德・舒尔茨高调回购合资股权、实现全面直营,刚好过去了八年。
当年那句“没有任何西方消费品牌能像星巴克这样深耕中国”还在耳边回响,如今它的门店规模已经接近美国市场的一半,营收却连美国市场的零头都不到。
这样的成绩单让这场“卖身”看起来既突然,又在情理之中。

1999年,星巴克在北京国贸开出了中国第一家门店。
那时候的中国,咖啡文化基本是一片空白,大多数人对咖啡的认知还停留在雀巢速溶。
本来以为能复制香港首店“当月盈利”的神话,没料到北京国贸店一亏就是九年。

舒尔茨在自传里也承认,最大的挑战不只是让喝茶的中国人接受咖啡,更受限于当时的政策,外资不能独资做零售业务。
无奈之下,星巴克只能拆分代理权,华北交给北京美大,华南及港澳交给香港美心。
这种合作模式虽然解决了政策问题,却也让扩张节奏受到限制。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零售领域对外资逐步开放,星巴克终于看到了机会。

从2006年开始,它慢慢回购股权,花了11年时间,直到2017年才实现全面直营。
那时候刚好是外资品牌集体撤退的节点,麦当劳把中国业务卖给中信,肯德基拆分中国区运营,Uber也退出了中国市场。
唯独星巴克逆流而上,还喊出了从2800家门店开到5000家的激进目标。
支撑这份信心的,是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

14亿人口的基数,人均咖啡消费量却远低于全球均值,这样的“潜力神话”,换谁都想押注一把。
为了培育市场,星巴克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它打造的“第三空间”,把门店变成了家与公司之外的社交圣地。
统一的设计里融入地域特色,北京的胡同元素、上海的石库门风格,让它成了当年“小资”的代名词。
2010年豆瓣上流传的《星巴克完全装腔指南》虽是调侃,却精准说透了它的核心价值。

那时候的星巴克卖的不只是咖啡,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面对中国人不喜欢苦味咖啡的习惯,星巴克还把“咖啡做甜”。
花生摩卡星冰乐、黑芝麻抹茶星冰乐,这些饮品更像冰淇淋甜水,甚至还大胆尝试过红烧肉拿铁。
这些尝试虽然有争议,却慢慢培养了大家的消费习惯。
更关键的是它在供应链上的深耕,2012年在云南普洱建成了亚洲首个种植者支持中心。

免费培训了大量咖农,认证了几十万亩农场,把云南咖啡豆的合格率大幅提升。
这波操作既降低了成本,又绑定了本土产业链,不得不说很有远见。
这套组合拳效果显著,2019年的时候,星巴克中国的市占率遥遥领先,客单价和毛利率都很可观,成了外资消费品牌的标杆。

星巴克用二十年打下的江山,没料到会被后来者快速追赶。
中国咖啡市场的变化速度,怕是最有体会的就是这些老牌巨头了。
2017年诞生的瑞幸,2020年就开出了5000家门店,比星巴克的目标还提前了一年。
2022年成立的库迪,不到10个月就复制了这一规模。

如今瑞幸门店数量已经突破2万家,库迪也有1万多家,蜜雪冰城旗下的幸运咖也超过了6000家,而星巴克只有7800家。
数量上被超越还不是最致命的,竞争逻辑的迭代才让星巴克难以招架。
瑞幸用互联网思维做咖啡,一年能上线上百款新品,生椰拿铁更是直接定义了中式咖啡口味。
而且它的外卖订单占比很高,10平米的自提店坪效远超星巴克的“第三空间”。
9.9元的定价,更是击碎了星巴克用高价矿泉水建立的“价格锚点”。

反观星巴克,同年上新数量远不如瑞幸,直到2018年才和阿里合作做外卖。
如此看来,它的反应速度确实慢了半拍。
市场格局就此改变,曾经的行业标杆市占率大幅下滑,2025年上半年,瑞幸中国的收入已经是星巴克的两倍多。
在这样的背景下,星巴克“卖身”引入本土股东,反而成了明智的自救。

参考麦当劳的案例就知道,外资品牌引入本土股东往往能焕发新生。
2017年中信收购麦当劳中国后,门店数量大幅增长,增速提升了不少。
中信的秘诀就在于本土化运营,开放加盟下沉到三四线市场,打造独立咖啡品牌,会员数突破3亿。
甚至靠“麦门文学”搞出了现象级营销,和《黑神话:悟空》的联名更是刷屏全网。
这些操作,都是外资总部很难想到的本土化玩法。

星巴克的新股东同样具备本土优势,未来大概率会在三个方面破局。
渠道下沉是必然选择,通过加盟模式渗透低线城市,那里还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数字化升级也很关键,优化外卖和会员体系,才能跟上本土品牌的节奏。
产品创新上,深化中式口味研发,或许能重新赢得消费者青睐。
星巴克也不是毫无优势。

它的单店年收入还是瑞幸的1.35倍,品牌溢价和品质认知依然存在。
只要找对方向,未必不能逆风翻盘。
星巴克中国的经历,其实折射出了中国消费市场的迭代逻辑。
没有永远的巨头,只有永远的适应。

它的“卖身”不是退场,而是换一种方式继续竞争。
从1999年的破冰之旅,到2025年的股权变动,星巴克在中国的26年,是外资品牌扎根中国市场的一个缩影。
未来,咖啡战场的竞争还会继续,而本土化运营,终将成为所有品牌的必修课。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