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持续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和讨论的“昆仑石刻”鉴定为真,确定这是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秦统一六国,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而在南京的博物馆中,最有分量的秦代文字文物当属南京博物院珍藏的“秦大騩九斤铜权”。
“秦大騩九斤铜权”高6厘米、宽9.1厘米,作为国家法定标准衡器,其表面镌刻的百字诏书与精巧工艺,共同构成了研究秦代度量衡制度的珍贵实物证据。
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八面器身上的二十行篆书铭文。考古专家考证,铭文包含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与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两道诏书,内容强调“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清晰记录了秦代统一度量衡的政治举措。顶部“大騩”二字铭文,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考证为地名或官署名,揭示了这件标准器的铸造监制单位,体现了中央对地方计量行政的直接管控。
从计量学角度看,这件铜权的“九斤”标准具有重要价值。参照秦代度量衡制度,当时一斤约合现代253克,由此推算该铜权标准重量应为约2.28千克,其中空设计既保证了称重精度,又为镌刻诏书预留了足够表面积,展现了实用与政治功能的完美结合。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指出,此类镌刻双诏书的铜权是秦代“一法度衡石丈尺”政策的法定载体,具有法律效力。
工艺上,铜权呈现出秦代青铜铸造的高超水准。上端微凸的系绳横梁与下端平整的底座设计科学,弧面铭文随形布势,形成独特的“铸刻之美”。书法研究者发现,与宫廷书吏书写的《泰山刻石》相比,铜权铭文因工匠刻制习惯,在规整小篆中暗藏方折笔触,部分横画起笔的“蚕头”形态已显隶书端倪,成为研究篆书向隶书过渡的重要实物。这种“金石气”的笔法特征,真实反映了秦代官方文字的民间演绎版本。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可
图片来源:南京博物院官网
校对 胡妍璐
更新时间:2025-09-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