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一波同志:我们家族的奋斗史和辛酸史

说起老一辈革命家薄一波同志,大家对他的印象基本上是,建国后管经济,副总理当得风生水起。可说起他的家族史,其实是一部穷苦人家的起伏记,他的根儿在山西定襄蒋村,那地方黄土高原上一个小村子,穷得叮当响,从祖上迁村开始,到他自己闯出一条路,中间夹杂着太多让人心酸的坎儿,薄一波同志自己晚年写回忆录时,就曾直言不讳地说,这是一段奋斗和辛酸并存的家底。

薄一波的爷爷那辈儿,日子就没好过。爷爷早早没了,留下两个儿子,大儿子薄昌有,小儿子薄昌福,也就是薄一波的爸。兄弟俩差了15岁,按老话说长兄如父,可这长兄没尽到责任,反倒欺负弟弟。

薄昌福小时候孤苦伶仃,父母一走,家里地薄人少,他常常挨哥哥的打骂。1900年前后,薄昌福实在混不下去,就投奔岳父家,搬到蒋村安身。

那时候蒋村是胡家大族,人口多,纸坊手工业发达点。薄昌福娶了胡秀清,就是薄一波的妈,两人搭伙过日子。胡秀清1873年生,家里也穷,但她从小跟祖母学了点医术,能治村里常见的头疼脑热、伤风咳嗽啥的。薄昌福1874年生,原是定襄芳兰镇人,穷农出身,搬来后靠力气吃饭。

蒋村这地方,靠山吃山,薄家就跟风开纸坊。薄昌福跟村里朱家合伙,村西头一里多路的地方搭了个小作坊,用麻秆稻草煮浆,制草纸卖到太原。协议上写得清楚,股份对等,赚头平分。可朱家一看薄昌福不识字,不会算账,就开始耍滑头。卖出一批纸,换来几十吊铜钱,朱家私吞一部分,账本上只记一半。

还有时候,说镇上买家拖欠,扣下相当于一年收入四分之一的银元。薄昌福去对账,人家推三阻四,他性子软,不善争执,只能咽下这口气。纸坊本该是生路,结果成了负担,家里的收入缩水大半,勉强够吃喝。

更气人的是伯父那头。薄昌有仗着是长兄,借口分家旧账,从薄家讹走40吊钱。那时候一吊钱够一家子吃半年,薄昌福没辙,只能认了。债务一压,日子雪上加霜。薄一波1908年2月6日出生在这四合院里,原名薄书存,是老三,也是老小。

前面有两个哥哥姐姐,可家里穷,第一个姐姐早夭了。薄昌福夫妇生了四个孩子,到薄一波四岁那年,1912年,又添了个小弟弟。可米缸见底,柴火剩几捆,养不起。胡秀清哭了一宿,第二天就把婴儿按进水缸里淹了。那年头,穷人家常见这事儿,村里人知道,但谁也没多嘴。薄一波长大后提这事,脸上总沉着,说那不是人干的活儿,可现实逼着人走绝路。

薄家就这样在贫困里熬着。薄昌福每天天不亮就去纸坊,拉纤煮浆,双手泡在浆水里,一干十几个钟头。回家还得帮着种地,蒋村地薄,庄稼收成差,勉强糊口。胡秀清在家操持,缝衣补裤,还帮村人看病。她祖上传下点草药方子,治肚子疼、感冒啥的,从不收重礼。

村里谁家有纠纷,她也爱管闲事,劝架拉偏架,人缘好得不行。薄昌福人老实,宽厚待人,可在外人眼里,这就成了软弱。村里闲汉议论,说他窝囊,挣不着钱还养不起家。薄家就这么磕磕绊绊过日子,奋斗着求条出路。

薄一波小时候,家里虽苦,父母对孩子上学从不含糊。1915年,他七岁进村学堂,1922年十四岁从定襄第一高小毕业。那时候上中学得去太原,学费不菲。薄昌福二话不说,卖掉一亩薄田,凑钱送儿子上路。村口有闲汉围上来,阴阳怪气地说薄家没体面,脱鞋子脚底都露。

可薄昌福拉着儿子手,继续走那十多里山路,到太原安顿好。薄一波进了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开始接触五四新思想,马列主义啥的。学校里学生闹反帝反封建,他也掺和进去,组织罢课请愿。1925年五四运动余波里,他十七岁加入共青团,不久转正入党,从此走上革命路。

入党这事儿传回村里,有人上门劝薄昌福,说儿子跟共产党搅和,迟早惹祸。薄昌福站在院里,盯着人回:“穷汉子不靠共产党,靠谁?你少管闲事。”就这么一句话,挡住了闲言碎语。他不懂党是啥,但信儿子,知道这路是为穷人走的。胡秀清也支持,她在家磨豆腐卖,早市上摆摊,攒钱寄给儿子读书。薄一波在太原搞工人运动,组织罢工,三次进牢房。1926年起,他奔波山西各地,兵运工作干得风风火火。阎锡山那边恨得牙痒,可他总能化险为夷。这韧劲儿,多少来自家里那份底气。

薄昌福的实干精神,潜移默化影响了儿子。他黄土地上长大,农民本色,干活不喊累,遇事不慌张。纸坊虽被朱家坑,薄昌福还是天天去,咬牙坚持。胡秀清的机灵劲儿,也传给了薄一波。她遇事不乱,决断快,家里两次差点绝路,都是她化解。一次,村里闹饥荒,她帮邻居出主意,分粮渡难关。薄一波后来在地下党工作,团结同志,渡过难关,就学她这套。父母没文化,可教孩子辨是非,吃苦耐劳。薄一波说,家里穷,但父母给了他一颗不服输的心。

革命路走着,家里的苦没断。1937年抗日打响,薄一波随队转移,途经汉中,父亲病重。薄昌福拉着儿子手,叮嘱多保重。1938年春,薄昌福在汉中病逝,64岁。薄一波闻讯,忍痛北上延安,继续抗日。他在太岳区当政委,建牺盟会、决死队,带着队伍打鬼子。胡秀清留在蒋村,操持家业。1938年夏末,她自己背包去晋东南找儿子,包里就家谱、一罐盐、老花镜。到沁县,她不识军队规矩,就凭热心帮群众看病、劝架。村人记得她,治病不收钱,只换点粮食。

1943年,薄一波35岁,到延安开会,第一次见毛泽东。毛主席问起“薄”姓,提起汉武帝妈薄姬,弟薄昭封代王,在山西中都。薄一波家没族谱,只知祖上迁村,具体说不清。两人聊家世,拉近距离。薄一波报告晋绥工作,顺带提了家底。毛主席听罢,点头说史书有趣。这次见面,让他更坚定。抗日到解放,薄一波筹建华北野战军,干得有声有色。1949年北平解放,他先到北京,母亲也来了。胡秀清终于见着儿子建的江山,同年9月28日病故,76岁。村人齐聚忆她,一生助人,从不求回报。

新中国成立,薄一波的路宽了。1949年起,他任政务院委员、财政部长,1954年进国务院副总理,管经济工作。七机部、八机部他都抓过,改革开放时还帮邓小平出主意。家族的辛酸,成了他动力。纸坊的欺瞒,伯父的讹诈,溺婴的痛,求学的嘲笑,都让他知道穷人得靠自己争。朱家那帮人,没啥好说的,就是见利忘义,坑合伙人。伯父薄昌有,也自私,只顾自家,不念兄弟情。薄一波没怨天尤人,转头就把劲儿使在党的事业上。

晚年,薄一波写《七十年奋斗与思考》,从1925年入党算起,七十年光阴。他把定襄故居小院捐给国家,那四合院墙爬藤蔓,屋里陈设旧样。2007年1月15日,他在北京逝世,99岁。子女们守着他的遗愿,没传那些谣言。

薄熙成他们说,父亲一生赤诚,没为谁说情,也没啥十九次谈话的闲话。家族史到这儿,奋斗的一头是薄一波的功勋,辛酸的一头是父母的托举。穷苦人家出英雄,不是天上掉的,得一步步踩实。

薄家奋斗,靠父母一辈子的咬牙,儿子一辈子的闯荡。辛酸史里,有溺婴的无奈,有嘲笑的刺耳,可也有支持的暖。

薄一波同志99岁走时,留下的不光是官职,是那份从泥土里长出的骨气。搁现在看,这样的家族故事,还能给年轻人提个醒:根深才能叶茂,苦中才有甜头。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4

标签:历史   奋斗史   同志   家族   定襄   儿子   家里   村里   太原   山西   父母   长兄   祖上   伯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