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梁漱溟为何当众顶撞毛主席?

梁漱溟先生是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儒家”、新儒家的先驱。很多人尽管不了解梁漱溟的思想,但依然知道他的名字——1953年,在政协常委会上,他当众顶撞毛主席,因而受到批判。在《毛选》第五卷中,《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思想》一文记载了这场意见上的争锋。

梁漱溟因为顶撞毛主席而闻名,但他为了什么顶撞毛主席,以及他们之间的争论谁对谁错,这个问题就很少有人能讲清了。

第一次争论:如何建设新中国?

梁漱溟和毛主席的争论,其实在1938年梁漱溟第一次访问延安时就已经初现端倪。据梁漱溟晚年回忆,他当时在延安和毛主席进行了共8次谈话,除了2次不重要,其余6次每次时间至少都在两个半钟头,最长的一次两人畅聊一个晚上。

1938年延安的见面并不是两人的第一次见面,早在1919年,毛主席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的时候,他和梁漱溟就打过照面。梁漱溟和毛主席同岁,论生日,梁漱溟大2个月。

当时梁漱溟已经应蔡元培的聘请,担任北大印度哲学的讲师,而他的同事中,正好有毛主席的老师兼岳父杨昌济。一次,梁漱溟登门拜访,正好遇到了毛主席的,只不过当时他对毛主席并无印象,是毛主席在延安见到梁漱溟后,才对他讲了两人的第一次照面。梁漱溟听后夸赞毛主席好记性。

在延安,梁漱溟对毛主席的第一印象非常好,称其气质“逸群绝伦”,“不落俗套,没有矫饰、从容自然,而亲切。”

梁漱溟出身很好,其父是光绪朝的内阁中书,而毛主席是农民之子,正因如此,梁漱溟对毛主席格外钦佩。他晚年说:“毛主席这个人你饿,我跟他接触很多,他是雄才大略,那是很了不起。并且他没有什么凭借,他不是原来就有势力的一个人。他的家乡韶山我去过两次,他进修的地方我都去看,他读书的地方,他家乡人,我们都见到过。他15、16岁还在乡里种地,这样一个光身的人,居然创造了一个新中国,实在是了不起,是在是了不起。”

谈话中,梁漱溟说:“依我看,中国问题有两面,一面对外要求民族解放(即摆脱帝国主义,抗日),一面对内要完成社会改造(即建设新中国)。”对内、对外的问题又息息相关,因为要想对外抗日,首先要取得内部团结,社会改造的问题不解决,对外抗日也不会有利;再者,胸中无主,则外交不成,国内政策不能确定,就不能打开外交局面。梁漱溟的意思是,解决内部问题、改造社会是首要的。

毛主席基本同意梁漱溟的看法,但又认为,社会改造的问题太重大,牵涉太多,各方面的意见不统一,解决起来太困难,如果因为内部问题无法解决影响了抗日,也不是正确的办法,“似不如走一步,说一步”。

在如何改造社会这个问题上,两人产生了意见分歧,梁漱溟认为:中国的老社会有它的特殊构造,和欧洲不同。中国革命是外部引发的,不是内部自发的。梁漱溟强调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而毛主席则强调中国社会的一般性。

简单来说,梁漱溟认为,改造中国社会应该借助传统中国文化的资源,中国是特殊的“伦理本位”社会,应该从乡村入手,以教育来改造社会。他认为中国缺乏阶级,不赞成用革命的办法的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

两人虽然都不赞成对方的看法,但争论点到为止,气氛和谐。梁漱溟晚年回忆说:当时他们“随后争辩,而内心没有不舒服之感。大致每次都可以让你很舒服的回去。”

第二次争论:如何建设新中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尔后又经历了抗美援朝,到1953年,建设新中国的问题正式提上日程。这年9月,周总理在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上作了《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报告,确定了“一五计划”的基本内容,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在农业、手工业、工商业方面,也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农村工作的重点是进行农业合作化。

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梁漱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近代以来中国农村的衰落,主要是西方工业化的侵袭。面对侵袭,中国过去的做法是消极因对,即以牺牲农业去发展畸形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梁漱溟称这条路行不通,中国的现代化不应该牺牲农村,而是应该借鉴西方的科技和组织重建乡土社会,走农业、工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均衡的现代化道路。

梁漱溟的这个观点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社会的关键在于发展生产力,而现代的工业化在这方面比农业更具进步性,所以应该优先发展工业。秉持着这一理念,围绕着苏联帮助我国的156个大型项目和694年中大型项目,大力发展工业可以说是恰逢其时。

梁漱溟在某些方面的批评有些过激,比如他认为发展工业就是牺牲农村,使得工人和农民的生活差距拉开了,一个在九天之上,一个在九地之下。毛主席不赞同他的看法,他说:

差别是有,工人的收入是比农民多一些,但是土地改革后,农民有地,有房子,生活正在一天一天地好起来。有些农民比工人的生活还要好些。有些工人的生活也还有困难。用什么办法来让农民多得一些呢?你梁漱溟有办法吗?你的意思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照你的办法(指不重点发展工业)去做,不是依靠农民自己劳动生产来增加他们的收入,而是把工人的工资同农民的收入平均一下,拿一部分给农民,那不是要毁灭中国的工业吗?

重点发展工业,也并不是忽视农村,忘掉农村。毛主席说:“过去三年,我们的主要力量是放在农村工作方面。今年,大批的主要干部才开始转到城市工作方面来,但是,大多数干部还是在县、区、乡工作。怎么能说我们忘掉了农村呢!

“农业哺育工业”,在新中国缺乏外部条件,不靠殖民掠夺的情况下,这是过渡的必然阶段和产物。新中国成立至今,谁也不能否定,如果没有当初的大力发展工业、城市化,就没有今天中华民族的复兴和腾飞。“工业反哺农业”、“农业工业化”这也是我们一贯的号召。

在如何发展农业,建设乡村方面,当时我们的办法是进行农业合作化,梁漱溟对此表示赞成,但具体的实践起来又有不同。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的关键在于道德建设,重建乡土中国的诚信体系和人际关系,推动农民和乡村自觉地形成一种集体力量。

他认为,在过去,农村的富裕群体主要是通过勤劳致富的,很少是通过掠夺剥削的方式致富,过去地主是农村社会的“楷模”。中国农村的衰落,不是因为地主的剥削,而是西方工业的侵袭。重建乡村,应该依靠乡绅的力量,重建基层组织,引导推动农民参加团体生活。

对此,毛主席批评说:我同他比较熟,没有一次见面我不批评他的错误思想。我曾当面向他说过,我是从不相信你那一套的。什么“中国没有阶级” ,什么“中国的问题是一个文化失调的问题”,什么“无色透明政府”,什么“中国革命只有外来原因没有内在原因”……在落后乡,主要是打击反革命分子的问题,对于蜕化变质的干部也要清理。

梁漱溟对农村的看法,确实有比较强烈的理想色彩,他认为农村就是一片温情脉脉的,只要恢复了这种温情脉脉就能重建乡村;地主乡绅是好的,依靠地主乡绅才能重建农村。他忽视了农村现状的残酷,低估了土豪劣绅的危害性,忽视了土地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是他的不足之处。

蒋介石败退到台湾后,把长期未能在农村进行有效地改革视为自己失败的重要原因,他委任心腹陈诚实施土地改革,以弥补当年的不足。1949年10月19日,蒋介石在演讲中指出,“实行减租减息,反对剥削,反对压迫专制,为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实现民生主义而战。”此后他才能站住脚。

概而论之,梁漱溟和毛主席的争论主要在于两个点:一,要不要优先发展工业;二,应该如何建设乡村。

80年年代,晚年的梁漱溟回顾自己当初和毛主席的争论时说:“当时是我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了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他故世已经10年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


特别声明:本文禁止任何形式的搬运转载,一旦发现,必将厉行追责!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8

标签:历史   中国   工业   农民   农村   延安   社会   新中国   乡村   农业   乡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