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研撑不住?诺奖得主公开怒批特朗普

文︱陆弃

202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约翰·克拉克公开猛烈抨击特朗普政府削减科研经费和裁撤联邦科学家,称这是一场“极其严重的问题”。他说,如果继续下去,美国科研体系将被瘫痪。克拉克强调,他和同仁的开创性研究正是建立在充足资金支持上的。即便特朗普任期结束,美国可能还要十年才能恢复到半年前的科研水平。他用“荒谬”这个词狠狠给这套政策扣上了道德烙印。

与此同时,另一位诺奖得主玛丽·布伦科也强调公共资金对科研的重要性。多位诺奖评审委员对此公开表示,特朗普对科学界的冲击恐会导致美国在全球科研领域丧失领导力,对全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这番批评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细节与趋势之上。今年以来,特朗普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对科研界极具破坏性的动作:削减联邦机构预算、暂停拨款、裁撤科研人员。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内部就有数百名员工公开抗议,称削减是“政治动机主导、法律可疑”的操作,警告这将摧毁美国作为科技强国的根基。许多科研项目被迫中断、申请拨款被冷处理、大学研究部门陷入停摆。诺奖得主克拉克说,他已听说同行因经费骤减陷入困境,这些不是个别案例,而是趋势的写照。

矛盾核心在于:政治想用所谓“效率”“预算合理化”作为借口,却在实践里拔掉了基础科学的支柱。科研不像造桥建路那样立刻见效,它是靠积累、靠人才、靠长期投入。削科研就是拔根基,用政治短视换未来荒芜。克拉克说,若政策持续,即便换届总统上台,也可能花十年才能追回来——这不是夸张,是警告。

影响早就不局限于美国。科学是全球竞争的核心,是技术、创新、医疗进步的源泉。若美国科研能力萎缩,世界格局会重塑。中国、欧盟、印度在科技、AI等领域迅速进步,美国若自己拔腿后退,让别人赶超只是时间问题。诺奖评审委员、瑞典皇家科学院等机构已公开警告:这套政策可能侵蚀学术自由、干预知识探索、削弱国际协同。科学界甚至担心,美国未来的诺奖、尖端研究都将流失。

几个关键变量将决定这场科学危机走向:第一,国会能否扭转拨款削减的势头。若立法机关敢于划清界限,科研预算或能被部分挽回;第二,司法能否保护科研机构的拨款稳定性。若法院认定某些操作越界、违反程序,政策或需回头;第三,学术界与社会能否持续发声。诺奖得主的声音只是起点,地方高校、青年研究员、公共舆论若共振,压力才可能形成;第四,美国选举的走向。若未来执政者愿意重系科研,这场断层还有可能修复;要是不愿,就可能成为美国在全球科技赛道上的断崖。

有句话说得好:一个国家的真正实力,不在于多少坦克,而在于它能培养多少科学家,能开出多少新课题。特朗普这些年把“削”当改革,把预算短板当政治议程,把科研人员当可支配资源。这不仅是政策错误,更是一种价值背叛:在他眼里,科学可能只是预算行列中的一个可弃项,却从未意识到科学是未来的底盘。

我并不妄言美国会完全沦为科研边缘国,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条路若继续走下去,美国失去的不只是一两个研究项目,而是科技领袖的位置、人才的选择权、未来的创新能力。诺奖得主们已迟疑不再沉默:这不是一场学术批判,而是历史的呐喊。

特朗普若还想有一个“历史体面”的结局,就必须在科研这条线上做出修正。他要拦住那把正在砍断美国未来的斧头,让科学界重获喘息之路。否则,美国这栋科技大厦,可能连根脚下的地基都支撑不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1

标签:科技   美国   科研   克拉克   未来   预算   科学界   政策   科学   政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