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物娱记
编辑|人物娱记
距离全国跳水冠军赛揭幕仅剩两天,一则官方公告引发跳水界震动,两届奥运会冠军、现年18岁的全红婵因旧伤复发退出比赛。
作为新加坡世锦赛选拔赛与全运会资格赛的“双料战场”,这场赛事本应是她冲击职业生涯大满贯的关键一跃,若能在世界杯总决赛中夺冠,她将成为首位集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三大赛单人项目金牌于一身的女子跳台选手。
但是突如其来的退赛决定,让这场被寄予厚望的“登顶之战”瞬间蒙上阴影。
全红婵的竞技状态曾被视为“无懈可击”,就在退赛前一个月,她刚在北京举行的2025年世界泳联跳水世界杯总决赛中搭档陈芋汐夺得双人10米台冠军,单人项目则以微弱差距摘银。
彼时的她,仍被外界视为夺冠热门,但是广东队公布的参赛名单中,全红婵的名字赫然缺席。
尽管官方未透露具体伤情,但“旧伤复发”这一关键词,已足够引发公众对其身体状态的深度担忧。
全红婵的退赛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其近年来竞技生涯波折的延续,自2023年西安站跳水世界杯第六次败给陈芋汐后,她的技术稳定性与心理抗压能力便屡受质疑。
彼时,国家队领队周继红曾采取“隔离式管理”,安排专人用电动车接送她往返训练场,最大限度隔绝外界干扰,试图重塑其信心。
这一策略在2023年蒙特利尔站短暂奏效,全红婵以接近世界纪录的成绩夺冠,但随后的巴黎奥运周期,她再度陷入“决赛魔咒”,预赛领先、决赛失误的剧本反复上演,207C(向后翻腾三周半抱膝)这一动作更成为“心魔”,多次导致关键分丢失。
身体发育带来的挑战尤为显著,东京奥运会时,14岁的全红婵身高仅1.43米,体重34公斤,至2025年,其身高已增至1.55米,体重增长超10公斤。
体型变化直接影响了动作的空中姿态与入水精度,尤其是对旋转速度要求极高的207C。
尽管教练陈若琳为其量身定制训练方案,但生理调整的阵痛期仍未结束,全红婵坦言,“翻腾时总觉得身体比意识慢半拍”。
与此同时,对手陈芋汐的稳定性持续提升,2024年蒙特利尔站,陈芋汐以3.9分优势险胜全红婵后,竟在采访中直言“不满意表现”,并列出三项需改进的技术细节。
这种“夺冠仍自省”的竞技态度,展现出其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无形中加剧了全红婵的心理压力。
此外,新生代选手的崛起亦不容忽视,2025年全国冠军赛名单中,彭健烽、胡宇康等新秀的加入,预示着跳台项目的竞争将进一步白热化。
尽管退赛引发遗憾,但全红婵的竞技前景尚未至绝境,根据赛事规则,她仍可通过“奥运冠军直通通道”获得世锦赛与全运会资格。
广东队总教练何威仪透露,队伍正与医疗团队合作制定康复计划,目标是在2025年7月的世锦赛前恢复其最佳状态,但是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跨越三重关卡。
最基本的就是身体情况的调整,过往案例表明,跳水运动员的旧伤多集中于腰、膝、腕等承重关节。
全红婵若想延长职业生涯,必须建立系统的康复体系,参考郭晶晶、吴敏霞等前辈的经验,引入运动医学专家进行个性化治疗,或成为关键。
针对发育期带来的身体变化,陈若琳团队需重新评估动作编排,例如,降低207C的使用频率,或通过增强核心力量优化空中姿态。
2022年队内测试赛中,全红婵曾将该动作得分提升至85分以上,证明技术改良具备可行性。
排除其他因素,最重要的还是她的心理素质,周继红此前采取的“心理隔离”策略虽有效,但非长久之计。
全红婵需在媒体应对、粉丝互动等方面接受专业指导,避免因外界过度关注导致心态失衡。
2023年粉丝合影风波中,她因对方违背承诺上传照片而公开批评,暴露了其情绪管理短板。
全红婵的退赛,恰为中国跳水提供了一个反思契机,当“天才少女”的光环逐渐褪去,如何帮助运动员在身体、技术、心理的复杂变量中寻找平衡?
她的困境并非个例,伏明霞、任茜等名将均曾在发育期经历低谷,或许,公众应少一分对“完美”的执念,多一分对竞技规律的理解。
正如全红婵所言,“不是一下子就到顶峰,压力要有,但别太多”,这场意外退赛,或许正是她破茧重生的起点。
信息来源:
《全国跳水冠军赛:全红婵因伤退赛》——北青网
更新时间:2025-05-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