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1982年,湖南长沙县板仓乡,一堵旧墙被工人凿开,藏于砖缝中的一叠蜡纸随即露出。
这些信纸没有送出过半封,却写尽了一个29岁女子的诀别与信仰。
1920年,毛主席与杨开慧结婚,没有仪式,也未拍合影。
两人共同参与创建新民学会,随后投身中共早期组织的建设工作,杨开慧是妻子,更是战友,经常协助毛主席处理文件、传递情报,掌握四种外语,翻译材料几十万字。
1927年,长沙已乱,毛主席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杨开慧带着三个孩子,留在长沙县板仓村,以普通妇女身份,掩护中共湖南省委工作。
不带一个警卫,也不留一条退路,她在农舍里藏文件、收电报、传情报。
住处四面空旷,日夜提防巡逻搜查。
一次躲过敌军检查后,屋后稻田里还留着几个士兵的脚印。
在孩子们睡着后,她常坐在昏黄的煤油灯下,用毛笔在作业纸或旧报纸背面写信,没有邮票,也没有邮差,这些信写完后就藏入墙缝。
1930年10月24日,湖南军警在板仓破门而入。
杨开慧来不及收起一本《资本论》,也未能带走一个信封。押往长沙前,她只叮嘱邻居:“孩子们拜托你照应。”
关押地点为长沙浏阳门外的陆军监狱,关在二层一间5平方米的牢房。
长沙守军几次派人软化她,许以优待,只需签一份声明与毛主席脱离关系。
她回答:“我志愿跟他共赴国难,我死不足惜。”
半个月后,刑场在识字岭。她穿着灰布褂子,走得很稳。第一枪打偏,第二枪击中腰部。她倒地时没喊,最后一枪对准头部。她留下的遗体由一位老太太草草埋葬。
在执行枪决前,曾要求写一封遗书。信中没有咒骂敌人,只有一句:“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这封信未能送出,被押送途中军官撕毁。
真正留下的手稿,藏在墙缝的,是未能寄出的信。
1982年夏,湖南省政府启动杨开慧故居修缮。
故居位于长沙县板仓村,是一栋典型的清末民居,黄泥夯墙、木梁屋架,墙体年久失修,需更换内侧承重砖块。
中午,施工人员凿开卧室内墙,先是一层干草,再是一块平整的木板,随后一叠发黄的纸张掉落在地。外层是蜡纸包裹,用油纸绳系紧,防潮效果极好。
工作人员翻开纸页,看到第一句:“润之,我又梦见你了。”
随后通报长沙市文物局,专家认定手稿为民国时期毛笔书写,落款署名“开慧”,用语风格与杨开慧在世时所用一致。
信纸多为信封翻折反面,有几张是当年《湖南民国日报》裁剪页。
墨色浅淡,行间略有涂改,大部分笔迹坚定。
一共二十多页,字数近四千,内容涵盖1927至1930年间,对毛主席的思念、对孩子的担忧、对命运的揣测。
一段写道:“我要吻你一百遍,你是我的人。”也有情绪低落之处:“几天睡不着觉,无论如何,我简直要疯了。”
更多是坚定:“除非海枯石烂,我一定要同他共这一个运命。”
不仅如此,信中记录了她被监视、通缉后的处境:“每日有人来问,有人来搜,小孩哭个不停。门口的狗都不敢叫了。”
另一段写给三个儿子的托孤信:“经济上只要叔父长存,是不至于不管他们的。”字迹略显潦草,显然写于极端紧张之际。
长沙市博物馆在接管手稿后,安排专家复印、编号、保存原件。
从未寄出的信,如今成为家国记忆的一部分。
被发现的手稿中,有一段重复出现的问句:“足疾可否痊?寒衣是否备?”
显然,她并未等到任何回信。
1927年后,长沙与井冈山之间几乎断绝通信,毛主席在山中指挥游击战,杨开慧在板仓默默等待。
信中写道:“你有没有再发烧?眼睛还疼吗?”这些家常问候,在信的反复段落中出现不止一次。
没有收件人回复,她只能写下更多的设问,再用“盼你平安,日日夜夜,心难安”作结。
杨开慧的笔触,未因现实困境而动摇。
即便在被捕前几天,信中仍强调:“革命,是我们一生唯一要走的路。”
在家国与儿女之间,她极少犹豫。手稿中有这样一行:“我死不足惜,只盼润之成功,小孩有人抚养。”
这不是一个母亲在倾诉情绪,而是一个已下决心的革命者在交代后事。
信中也有描述长时间无法入睡的段落:“几夜了,闭上眼就是你那天走的背影。风大,泥泞,你穿的是那件蓝布褂子,湿透了。”
在牢房写下的部分更为短促,情绪波动强烈。
她记录与看守的谈话,也写下对牺牲的预感:“听他们讲,槐树下已经挖好坑了。可惜我未能再写一封信给你。”
最后一页,是草稿本边角,潦草却异常清晰:“我等不到你了。记得板仓的梨花,每年开的时候,我总以为你会回来。”
这封信没写完,墨迹在句末断裂。
专家猜测,这一页应为她临终前最后的书写,纸张边缘有血迹,经鉴定属人血。
杨开慧遇害52年后,这批手稿被首次公布于媒体,毛主席早在1976年病逝,终身未见这批信件。
但熟悉毛主席的工作人员曾回忆,他在1957年写下《蝶恋花·答李淑一》时,说过“我失骄杨君失柳”,对杨开慧的怀念从未淡化。
毛岸英已在抗美援朝中牺牲,毛岸青和毛岸龙得知消息后,专程前往长沙祭扫。
毛岸青带回一页手稿复印件,保存在卧室书桌抽屉多年。
长沙市政府将杨开慧故居扩建为纪念馆,手稿成为展馆中唯一禁止翻拍的展品。
每年清明,湖南本地学生组织“默读”活动,在手稿前静坐10分钟,朗读片段。
2021年,建党百年纪念活动中,板仓故居入选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同年,人教版语文教材,将杨开慧事迹作为“红色家书”专题内容,配以原信段落:“你是我的人,我要吻你一百遍。”
历史并未停留在手稿,而是在读信人的眼中被接续。
长沙博物馆副研究员刘子峰曾说:“我们没有让一个死者彻底沉默,她被读懂,才是这批信件真正的价值。”
那堵墙,曾藏住一个29岁女子的全部信念和柔情。
参考文献
《墙缝里未寄出的家书》(共产党员网,2021年7月23日)
更新时间:2025-05-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