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权倾朝野,逼死秦二世胡亥,甚至一度想要自己坐上皇位。就这么一个“狠人”,为何会死在手无缚鸡之力的秦三世子婴手中呢?
要知道,子婴可是他亲自挑选出来的傀儡罢了。他想要弄死子婴和捏死一只蚂蚁一样轻松才对。然而结果却是他被子婴反杀。
事实上,赵高是自作聪明。他太高估自己了,他以为一切尽在掌握在,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真正看透一切的反而是子婴这个“小透明”。
赵高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事情,不是和李斯密谋拥立胡亥上位,而是在很早的时候当过胡亥的老师。
当时胡亥还很小,心智还不成熟,因此对于这位老师很是依赖。而赵高也很会做人,他趁机获取胡亥的好感,成了胡亥最信任的人。胡亥对他的依赖甚至超过了秦始皇,他赵高才是胡亥最亲近的人。
也正是有这层关系,胡亥才会对他言听计从,决心争夺皇位。而李斯之所以答应和他联手,也是因为赵高和胡亥的这层关系。在李斯看来,他赵高就是胡亥的代言人。否则,一个宦官,有什么资格与大秦丞相联手?
同样因为这层关系,赵高才能一步步攀上权力之巅。
在除掉了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后,已经没有人可以威胁到胡亥了。于是胡亥在赵高和李斯的帮助下,成功继位。
赵高累死累活的做了这些,为的自然是自己可以掌握权力。可是此时他发现自己距离实现梦想还差得远。
因为他面前有两大阻碍,不把这两大阻碍解决掉,他做什么都是徒劳的。
这第一大阻碍便是宗室,准确说是胡亥的兄长们。
胡亥虽然继位,但是很多人是不服的。毕竟胡亥是秦始皇最年幼的儿子,论起继承顺序,是排在最后面的。别的不说,他的那群兄长们首先不服。
而胡亥的这些兄长比他大了不少,多年经营下来,在朝堂上各自都有些势力的。毕竟争储站队这种事情在哪个朝代都是少不了的。
更别说一些皇子公主与朝中大臣结为姻亲,这种利害关系才是最牢固的。
这些皇子有大臣的支持,而大臣又以皇子为倚仗,根本不把赵高这种“暴发户”放在眼里。
更重要的是,胡亥的这帮兄长们,有不少人还惦记着皇位。不除掉这些人,胡亥就朝不保夕,赵高也难以将手伸向朝堂。
于是他忽悠胡亥,利用其心中的恐惧,对自己的兄长们大开杀戒。一时间尸横遍野,宗室被一扫而空。
而第二大阻碍则是丞相李斯。
作为赵高的合作伙伴,李斯在拥立胡亥继位后,地位更加稳固,朝中大权全都掌握在其手中。
李斯名为丞相,其权柄已经与皇帝没啥区别,可谓是无冕之皇。
朝堂上下遍布李斯的人,这就使得赵高想要在朝堂上发展自己的势力千难万难。
前面提到了,李斯其实是看不起赵高这个宦官的。在李斯看来,赵高就是胡亥的代言人,或者说是传话筒。
赵高如果识趣,老老实实做人,李斯倒也可以给他几分薄面。如果赵高不识趣,想要染指朝堂,那就休怪他李斯不讲情面了。
于是我们看到了,李斯表面上对赵高客客气气,可是这客气中透露着一股疏远的味道。
于是可想而知,赵高处处碰壁,根本没法发展自己的势力。这让赵高对于李斯深恶痛绝:你这李斯也太过分了,你吃肉,好歹分我点汤吧?现在你大权独揽,分点权力给我咋了?
于是赵高开始谋划除掉李斯。最终,他利用内廷、外廷沟通不畅,成功引起胡亥对李斯的不满。他再仗着皇帝师傅的身份,忽悠胡亥将李斯下狱。
最终,李斯被赵高构陷,别赐死在狱中。
直到临终之际,李斯才意识到,这朝堂上最阴险的人竟然是赵高这个看上去“人畜无害”的宦官。可惜为时已晚。
在先后除掉宗室和李斯后,赵高仗着皇帝的宠信,开始大肆党同伐异,其爪牙遍布朝堂。此时的赵高开始膨胀了,于是便有了“指鹿为马”的闹剧。他借着此事,将朝堂上一切胆敢反对自己的人悉数除去,为其下一步做好了准备。
此时的赵高已经不满足于当个权臣,他想要效仿秦始皇,成为那九五之尊,成为天底下最尊贵的人。
于是他开始为谋反做准备。
他先是提拔自己的女婿阎乐为咸阳令,掌管咸阳城中的一切。接着以咸阳城附近出现盗匪为由,将皇宫禁卫调走,这样皇宫的护卫就只剩下极少数人。
接着,他便选了个“黄道吉日”,命令阎乐率领一支由其心腹、死士、无赖等构成的混合部队攻打皇宫。
只能说赵高的这支部队真的很“杂牌”,几千人攻打缺乏守卫的皇宫,还折损半数。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下,才攻入皇宫。
此时胡亥才知道自己被赵高给耍了。他悲愤的问身边仅剩的一个宦官:“你们为何不早告诉朕?”
那宦官哭着答道:“陛下, 敢说真话的人全都被您给赐死了。”
胡亥无言以对。他还想向阎乐求饶,可惜阎乐根本不给他机会,一剑解决了他。堂堂一国之君,就这么死掉了。
在解决了胡亥后,赵高觉得这下自己可以登基了吧?
但是他还是想做点门面工程的,这事情不能他自己开口,最好群臣拥立他,他再一番推辞后,“勉为其难”的登基称帝。
于是他将胡亥的玉玺挂在身上,就这么去参加早朝,并宣布了皇帝的死讯。当然,赵高对外宣称胡亥是突发恶疾而亡,和自己一点关系也没有。
他佩戴玉玺,就是想要暗示群臣拥立他称帝。可惜大臣们一个个低下头,一言不发。
这下子赵高慌了,他发现事情和想象的差别太大了。好像自己的威望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为了避免尴尬,他提出拥立秦始皇的孙子子婴继位。群臣这才纷纷赞同。
不过赵高这是缓兵之计罢了,他吸取了胡亥的教训。这次他打算让子婴禅位给自己,这样自己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坐上皇位了。
说白了,子婴只是他手中的傀儡罢了。
只是他小看了子婴,作为秦始皇仅有的几支血脉之一,子婴颇有秦始皇的风范。
他可不是胡亥那种“小白”,他早就将赵高的一言一行全都冷眼旁观的看在眼里。赵高到底想做什么,他都看得一清二楚。
于是从他被拥立的第一天开始,他就在谋划除掉赵高。一方面,他和赵高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赵高不死,那么倒霉的就是他子婴。另一方面,子婴还想要重振秦始皇的伟业。
总之,赵高必须死。
好在朝堂内外还是有很多人都忠于秦朝的。否则当初也不会没人拥立赵高了。
于是子婴和自己的儿子还有心腹宦官韩谈一番密谋,趁着赵高找自己谈事情的时候,由韩谈一刀解决了赵高。然后他以皇帝的名义宣布了赵高的一系列罪状,将其满门抄斩,其党羽被一网打尽。
权倾一时的赵高就这么轻而易举的死掉了。
赵高之所以能被子婴除掉,主要是他有三大失策。
首先,他就不该杀胡亥。
我们要明白,赵高是个宦官,他的权力其实是来自于胡亥这个皇帝的。
前面提到了,没有胡亥,李斯压根不会搭理他。而且他在朝堂上根本没有根基,朝堂上面尽是诸皇子和李斯的人。
也就是说,朝堂上的权力压根没有赵高的份。他之所以能够除掉诸皇子和李斯,全是因为胡亥这个皇帝听他的。
没有了胡亥,赵高什么都不是。
于是我们看到了,胡亥死后,赵高实际上失去了对朝堂的掌握。他想要暗示群臣拥立他,结果却没人搭理他。
一个人连自己是如何胜出,如何掌握权力的都不明白,焉有不败之理?
其次,他不该杀诸皇子和李斯。
尤其是李斯,那是杀不得的。李斯是什么人,那可是文臣之首,秦始皇得以灭六国建立秦朝,文臣中李斯的功劳排第一。
他在秦朝待了这么多年,又深受秦始皇赏识,他在朝堂上的影响力是惊人的。他的门生党羽遍布朝堂上下。
现在赵高假借胡亥之手除掉了李斯,李斯的那些门人党羽会怎么想?他们必然人人自危,担心步了李斯的后尘。
虽然他们表面上臣服于赵高,其实背地里巴不得将其除之而后快。毕竟这些人身上李斯的烙印太明显了,是抹不掉的。而赵高一旦得势,必定重用自己的人,那么这些人的下场可想而知。
同理,赵高假借胡亥的名义赐死诸皇子。使得与这些皇子关系密切的大臣,以及那些忠于秦朝的大臣对赵高都心生不满,巴不得将其除之而后快。
而子婴能顺利除掉赵高,其实是离不开这些大臣的暗中相助的。否则,宫里遍布赵高的人,子婴这个“光杆司令”怎么可能成事?
最后,赵高小看了子婴。
赵高最大的败笔是什么?是他竟然没带护卫,孤身去见子婴。
他但凡谨慎一点,带上一大帮护卫,那么子婴只能投鼠忌器。毕竟子婴身边没几个可以用的人。
可惜赵高托大了,他觉得子婴随便自己拿捏,竟然孤身去见子婴。说白了这都是他自找的。
所以说,赵高只是个“纸老虎”,他的强大都是虚的。反倒是子婴,此人看上去很弱小,其实他背后隐藏的实力是惊人的。他乃皇室正统,又有群臣的支持。就算这次没能除掉赵高,下次也能找到机会的,赵高必死无疑。
说白了,子婴这人是在“扮猪吃老虎”罢了。
参考资料:
《史记》
更新时间:2025-10-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