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进士丁宝铨和丁福申的亲缘

丁福申的‬再从堂叔伯


丁宝铨的父亲


丁赐第


附贡生浙江候补同知司狱 钦加六品街


丁福申与丁赐第的家族关系‬


亲属关系定位

1. 丁福申与丁赐第的关系

再从堂叔伯:指丁锡第‬是‬丁福申的‬“再从堂叔伯”,即两人同高祖父(曾祖父的祖父),但不同曾祖父,属于家族旁支中较远的亲属关系。

丁赐第的功名与官职

1. 附贡生

含义;通过捐纳或推荐(非科举正途)取得贡生资格,属国子监生员的一种,可参与铨选或候补官职。

地位:虽非进士、举人,但附贡生仍属士绅阶层,享有免徭役、见官不跪等特权,是地方精英的重要身份。


2. 浙江候补同知司狱

候补同知:清代知府副职,从五品,分管地方盐粮、缉捕等事务。“候补”表示需等待实缺到任,属“候补官员”体系。

司狱:掌管地方监狱事务的官职,通常为从九品或未入流,但丁赐第以候补同知身份兼任,属高阶官员兼管专项职责。

实际职能:可能负责浙江省内司法刑狱的统筹管理,或代管某府监狱事务,体现其兼具行政与司法权。


3. 钦加六品衔

含义:皇帝特赐加封六品虚衔(如“承德郎”),属荣誉性待遇,可提升俸禄与社交地位,但无实际职权。

背景:或因丁赐第在浙江任职期间表现突出(如参与海运、赈灾等),获朝廷嘉奖,反映其仕途灵活性。

1. 丁氏家族的科举策略

丁宝铨家族‬通过科举正途(进士)晋升,丁赐第则借助捐纳(附贡生)进入仕途,体现家族在科举竞争中的多元化策略。

丁赐第的“候补同知”与丁宝铨的“吏部主事”形成互补,主支掌控中央资源,旁支扎根地方实务。


2. 晚清候补官制的特点

清代中后期财政困窘,捐纳制度泛滥,导致候补官员积压(如浙江一省候补同知可达数十人),丁赐第需通过人脉或政绩争取实缺。

兼任“司狱”可能是其争取实权的过渡安排,亦反映浙江司法事务的实际需求(如太平天国战后秩序重建)。


3. 家族联动的政治资本

丁宝铨任吏部主事(掌官员铨选),可能对丁赐第的候补晋升提供间接支持,体现家族内部官场资源的互助。

丁赐第的“钦加六品衔”可提升家族整体声望,为后代科举、联姻创造更优条件。


丁福申齿录记载的意义

丁宝铨‬和‬行‬锡‬第‬被列入丁福申‬的朱卷亲属名录,既符合科举审核中“详列三代”的要求,也彰显家族“累世书香”的形象,强化科举正统性。


丁赐第以附贡生身份任浙江候补同知司狱,并获钦加六品衔,展现了晚清士绅家族通过正途与捐纳并行的策略维系官场地位的努力。与‬其子‬丁宝铨(进士-吏部主事-巡抚)的亲属关系,凸显了家族内部科举精英与实务官僚的分工协作。丁福申作l印证了丁氏家族网络的广泛性与韧性,折射出清代地方治理的复杂性及家族资本在官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标签:进士   贡生   亲属关系   叔伯   亲缘   吏部   正途   晚清   科举   浙江   家族   地方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