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在一次采访中说:“不要成为足够好的父母。”
回到现实,多少父母,恨不得把命都搭进去,要把孩子托举起来。
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如一根绳子,牵动父母的心。
父母赚钱,买房,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还觉得自己不够好,和其他父母有太大差距。
对孩子的人生,也想了很多,做出父母认为的最好安排。
结果,多半不尽人意,父母对孩子的失望,孩子对父母的厌恶,都来了。

完美的父母,养不出完美的孩子。
“被父母安排的人生真的会过得好吗?”我在知乎上看了这样一个问题。
一个年轻人,回顾自己从小到大的时光,发现什么事情都是父母安排好的。
读什么小学,到什么初中,去什么大学,什么专业,毕业后去什么方向发展。找对象的标准都列举出来了。
他读了师范,毕竟当老师,稳定。可是他不想做老师。
他违背父母的想法,去了国企。好多人都觉得,国企 好,稳定,有前途。父母却认为,他是外包人员,靠不住,所有的努力,什么都不是。
终于他开始反抗,用伤害自己来提醒父母,别多管。
工作不稳定,还找了对象,父母逼着他们分开。他觉得太累了,迷茫一片。
最高赞的回答,是一句话:只能可怜题主碰上对控制欲很强的父母。
父母的完美安排,在孩子看来,是控制了命运。
父母很完美,就像画了一个圆圈,一点缺口都没有。孩子在圈里,是走不出去的。并且,孩子无论怎么做,圈是不会更加完美了。
古人云:“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当父母把孩子的人生,安排完美之后,那孩子走出校门,开始自己的人生,就是走向“缺陷”。这是父母无法接受的,也是孩子不能避免的。
当父母掏心掏肺的时候,孩子就不需要,漠视。这是一个人际关系暗黑法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到了中年,父母也老了。如果延续过去的做法,家庭情况更加糟糕。
很多老人,被儿女嫌弃,甚至抛弃。不是老父母没钱,没有爱儿女,而是儿女想要逃离原生家庭,要走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轨道。
从孩童到中年,孩子对父母的爱护,安排,也会发生意识的改变。
孩子小,“家庭本位”带来安全感,什么事情在父母身上,会有答案,会有依靠。孩子此刻感觉,父母很伟大,无所不能。
孩子大,“个体本位”带来自由感,父母做的一切,妨碍了自由,就要被舍去。父母哪怕还是很厉害,有钱有势,在孩子眼里,不是很重要。
孩子是大人了,和父母之间,就会形成情感、道德、道理、工作、消费等方面的博弈。并且最终赢的,是孩子。全世界,永远属于后来者。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给儿孙做牛马。
父母留下的缺,孩子慢慢填补,家庭慢慢变完美。
有一个草根红人“赵德力”。
他一开始,是农村家庭的孩子,年纪轻轻,从湖南跑去广东打工。用打工的钱,开饭馆。
把钱投在无人机行业,做网络销售,赚了千万。
就在他生活体面的时候,开始折腾低空飞机。
所有的钱投进去,房子抵押了,车子没有了,贷款也用了,就是没有成功的影子。
经过多年的煎熬,他2018年,飞机开始试飞。当然,他是试飞者。
危险系数很高,他也没底。就回老家,陪伴母亲过了一个生日,算是告别吧。
接下来,他成功了。
我们都关注他的成功,却没有看到其父母的智慧——你干啥,我们不拦着。
1.儿女要远行,不拦。
2.儿女要创业,不拦。
3.儿女要婚配,不拦......
反正儿女要干啥,表示支持,或者不表态。反正不投反对票。这才真正是“儿孙自有儿孙福”。
除了不拦着,还要不惯着。这是反向逼着儿女独立的做法。
1.儿女要钱,不惯,谁都要自己赚钱去。就算父母退休金很高,那是自己的钱,不是让儿女啃老的。
2.儿女要家里蹲,不惯,人要有四方之志。也许远行的儿女,养老靠不住,但是儿女自己会好,那也是欣慰的。
生儿育女的本身,不是为了养老,而是给儿女做更好的自己。父母别自私,别舍不得。
3.儿女要违规,不惯,无规矩不成方圆。家庭内部,社会大家庭,都有规则,儿女不能自以为是。
家庭规矩,会均衡大家的利益,不偏心,不内耗;社会规矩,是法律道德,是做人的底线。
人老了,对儿女薄情,就是真正做到了“莫给儿孙做牛马”。

父母育儿,不是替代儿女做什么,而是和儿女 一起成长。
儿女在不同的年纪,父母就成长到不同的层次。
儿女大了,父母老了,那父母的层次就是“放手当爱”。
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做课题分离。儿女从原生家庭分离出去,人情、金钱都分离。
父母老了,平平安安,是对儿女最好的托举。
儿女独立,小家幸福,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
家庭里,每个人,都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作者:布衣粗食。
更新时间:2025-11-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