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辈子就没做过这么全的体检,肯定啥都没有!”张大爷拍着胸脯,笑着跟我说。
但就是这次“全套体检”——
张大爷差点把命丢了。
当时他刚刚65岁,老伴和子女一心想着“父母年纪大了,体检全覆盖,没准能提前发现点啥问题”。于是,他们为张大爷安排了一大堆体检项目,做了全身CT、肿瘤标志物、胃镜、心电图……满满的一整套。
可当张大爷拿到体检报告时,医生眉头紧锁,开始指着报告单,问他:“有检查过颈动脉彩超吗?”张大爷愣住了:“什么?那是啥?”
结果,医生一检查发现——张大爷的颈动脉里,竟然已经有了 斑块形成!
斑块一旦脱落,脑梗、偏瘫、失语症,一触即发!幸运的是,及时做了干预,才避免了大问题。
从这次经历后,张大爷开始警惕体检的重要性,体检不只是“照照相”,它关乎着你能否及时发现潜藏的健康雷区。
65岁以后,体检不能随便做,也不能“全包”。
不是查得越多越好,而是要重点查,查得准!
李兰娟院士提醒我们,65岁以上的老人,体检重点要放在以下4大项上:
65岁之后,心脑血管问题几乎成为“标配”。
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这些问题,可能连自己都察觉不到,但脑梗、心梗从来都不是突发的,它们是在多年的“慢性压迫”中,悄悄积累的隐患。
根据2022年《中国卒中防控报告》,我国65岁以上的人群中,每6人就有1人处于脑卒中的高风险状态。但很多人却对脑卒中的隐患毫无察觉,直到症状明显出现时,已经为时过晚。
很多老人听说“体检”就直接要求做全身CT、肿瘤标志物全套,甚至要做PET-CT,以为这样能一网打尽所有癌症风险。
但是,李兰娟院士提醒:癌症筛查不能盲目做,要“有选择地查”。特别是65岁以上的老人,重点筛查四种常见的癌症:
2023年,《中华肿瘤杂志》指出,60岁以上的人群中,超过一半的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已经是进展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你身边有没有那种轻轻一摔就骨折的老人?
骨密度下降和肌肉流失,常常在不经意间毁了老人的健康。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和肌少症是隐形的健康杀手。特别是女性,绝经后骨质流失速度飞快,早期不做检查,骨头就像海绵一样,一碰就碎。
谁都不愿意承认,大脑也会老化。但随着年龄增长,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呈现倍数增长。
很多老人记忆力下降,却觉得是“正常衰老”,直到忘事越来越严重,甚至走失、情绪异常,才开始后悔。
体检的目的是什么?是发现潜在的健康风险,而不是盲目检查。
不要被“全套体检”这种噱头迷惑,过度体检不但浪费时间和金钱,还可能带来不必要的焦虑和假阳性。
因此,李兰娟院士强调,体检要精准,做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检查。
老了,不是“走下坡路”,而是进入了“精养期”。
这时,体检要做得有针对、有重点、有个性,避免盲目检查。
记住这四项:
体检能提前发现健康隐患,让你在生活的黄金阶段,活得更久、更健康。让这些检查成为你健康生活的“保险单”,为你带来更多的安宁和幸福。
你家里的长辈有做过以上这些检查吗?
有没有遇到过体检时“查得过头”或“漏查关键项目”的情况?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和大家一起讨论体检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参考资料:
更新时间:2025-10-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